|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 第2章 基础知识 | 第16-27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兴趣表示方法 | 第16-18页 |
| ·基于评价的表示 | 第16-17页 |
| ·基于内容的表示 | 第17-18页 |
| ·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库 | 第18-21页 |
| ·本体的定义 | 第18-19页 |
| ·本体的分类 | 第19页 |
| ·领域知识表示方法 | 第19-21页 |
| ·信息描述方式 | 第21-26页 |
| ·Semantic Web | 第21-22页 |
| ·RDF/RDFS与OWL | 第22-25页 |
| ·Ontology与信息检索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基于本体的个性化用户模型 | 第27-42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相关工作 | 第27-30页 |
| ·用户模型比较 | 第27-28页 |
| ·本体论的表达 | 第28-30页 |
| ·基于本体的个性化用户模型 | 第30-34页 |
| ·个性化检索模型 | 第30-32页 |
| ·用户模型的构架 | 第32-33页 |
| ·本体建模的优点 | 第33-34页 |
| ·用户模型表示方法 | 第34-40页 |
| ·本体表示用户模型 | 第34-36页 |
| ·影响用户兴趣度的因素 | 第36-38页 |
| ·用户模型学习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用户兴趣本体的自动产生 | 第42-64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相关工作 | 第42-44页 |
| ·本体的产生 | 第42-43页 |
| ·形式概念分析 | 第43页 |
| ·基本模糊理论 | 第43-44页 |
| ·FOGA框架生成本体 | 第44-57页 |
| ·Fuzzy形式概念分析 | 第45-48页 |
| ·概念层次的产生 | 第48-53页 |
| ·模糊本体的产生 | 第53-56页 |
| ·语义表示转换 | 第56-57页 |
| ·近似推理增加本体 | 第57-61页 |
| ·命题抽取 | 第58-59页 |
| ·近似推理 | 第59-61页 |
| ·合并数据库中的额外属性到本体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性能评价 | 第64-71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从引文数据库产生本体 | 第64-65页 |
| ·本体产生的性能评估 | 第65-70页 |
| ·Recall、Precision、和F-Measure评估 | 第66-68页 |
| ·Relaxatinn Error聚类效果评估 | 第68-69页 |
| ·AUP性能评估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