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9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9-10页 |
| ·CIS理论的推动 | 第10-11页 |
|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 第11-12页 |
| ·基本概念 | 第12-15页 |
| ·UIS的涵义 | 第13-14页 |
| ·UIS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 第14-15页 |
| ·课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5-16页 |
| ·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 第2章 UIS的构成与原则 | 第19-38页 |
| ·从CIS到UIS | 第19-21页 |
| ·UIS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第21页 |
| ·UMIS的内涵 | 第21-26页 |
| ·UMIS的概念 | 第21-23页 |
| ·UMIS的范畴 | 第23-26页 |
| ·UBIS的内涵 | 第26-29页 |
| ·概念与范畴 | 第26-27页 |
| ·UBIS的内部系统 | 第27-28页 |
| ·UBIS的外部系统 | 第28-29页 |
| ·UVIS的内涵 | 第29-32页 |
| ·概念与范畴 | 第29-30页 |
| ·UVIS的原则 | 第30-32页 |
| ·UIS的原则 | 第32-36页 |
| ·统一性 | 第32-35页 |
| ·个性 | 第35-36页 |
| ·动态性 | 第36页 |
| ·UIS的要求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UIS子系统的构建 | 第38-72页 |
| ·凸显特色文化内质——基于传统文化现代创新的UMIS | 第38-44页 |
| ·我国大学MI现状 | 第38-39页 |
|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对UMI的启示 | 第39-44页 |
| ·凸显特色行为规范——“以人为本”的UBIS | 第44-54页 |
| ·成功案例分析 | 第45-47页 |
| ·启示 | 第47-54页 |
| ·凸显特色文化表征——具有冲击力的UVIS | 第54-71页 |
| ·大学导入VIS的目的 | 第55-57页 |
| ·UVIS的构成 | 第57-60页 |
| ·UVIS的设计 | 第60-67页 |
| ·UVIS的延伸——视听兼备的大学形象专题片 | 第67-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4章 UIS的全程操作 | 第72-100页 |
| ·提案阶段 | 第72-74页 |
| ·案例 | 第72-73页 |
| ·分析 | 第73-74页 |
| ·调研分析阶段 | 第74-82页 |
| ·案例 | 第74-80页 |
| ·分析 | 第80-82页 |
| ·开发设计阶段 | 第82-94页 |
| ·案例 | 第82-93页 |
| ·分析 | 第93-94页 |
| ·实施推广阶段 | 第94-97页 |
| ·案例 | 第94-96页 |
| ·分析 | 第96-97页 |
| ·反馈与调整阶段 | 第97页 |
| ·“PDCA”操作模型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结论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附录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