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与预测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9-22页
     ·固结理论的进展第9-11页
     ·沉降监测的必要性与规范规定第11页
     ·现场常用沉降监测方法及其应用情况第11-13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应用第13页
     ·沉降预测方法及应用第13-22页
   ·本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第22-24页
     ·技术路线第22页
     ·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工程概况与现场监测方案第24-51页
   ·线路概况第24页
   ·工程地质条件第24-27页
     ·地形地貌第24页
     ·土层地质情况第24-25页
     ·地质构造第25-26页
     ·水文地质第26-27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第27-37页
     ·真空预压第27-30页
     ·堆载预压第30-35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第35-36页
     ·影响加固效果的因素第36-37页
   ·现场监测方案第37-39页
     ·监测目的和意义第37页
     ·监测断面选择第37-38页
     ·监测内容和目的第38-39页
     ·监测仪器布置第39页
   ·地表沉降监测方法第39-43页
     ·地表沉降观测精度指标及频率第39-40页
     ·地表沉降观测的实施第40-42页
     ·地表沉降观测的外业要求第42页
     ·地表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要求第42-43页
   ·土体内部沉降监测方法第43-44页
     ·分层沉降标(杆)第43页
     ·分层沉降仪第43-44页
   ·土体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第44-47页
     ·测斜仪工作原理第44-45页
     ·测斜仪的结构与技术指标第45-46页
     ·测斜管的埋设第46页
     ·水平位移观测技术要点第46-47页
     ·水平位移观测成果整理第47页
   ·土中水压力测试方法第47-49页
     ·测试设备第47-48页
     ·孔隙水压力探头埋设第48-49页
     ·孔隙水压力测试注意事项第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第51-69页
   ·荷载情况第51-52页
   ·地表沉降第52-57页
     ·各区概况第52-53页
     ·荷载—时间关系第53-54页
     ·沉降与时间关系第54-55页
     ·沉降与加荷关系第55页
     ·沉降速率第55-57页
     ·工后沉降第57页
   ·分层沉降第57-60页
     ·各区概况第57-58页
     ·沉降与时间、荷载关系第58-59页
     ·各土层压缩情况第59-60页
   ·孔隙水压力第60-62页
     ·各区概况第60页
     ·超静孔隙水压力~时间关系第60-61页
     ·真空度第61-62页
   ·水平位移第62-65页
     ·各区概况第62-63页
     ·位移与荷载关系第63-64页
     ·影响深度第64页
     ·位移速率第64-65页
   ·预压效果分析第65-66页
     ·物理性质对比第65页
     ·十字板抗剪强度对比第65-66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工程应用体会第66-67页
     ·应用体会第66-67页
     ·存在问题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第69-77页
   ·引言第69页
   ·路堤总沉降计算第69-70页
     ·主固结沉降第69-70页
     ·推求总沉降第70页
   ·固结度第70-75页
     ·高木俊介法第70-71页
     ·固结系数反分析法第71-72页
     ·孔隙水压力对固结度的影响第72-75页
   ·计算参数第75页
     ·土层参数第75页
     ·荷载及加载过程第75页
     ·竖向与水平向排水第75页
   ·计算结果第75-76页
   ·边载对路堤沉降的影响第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沉降预测方法及工程应用第77-89页
   ·沉降预测的重要性第77页
   ·常用沉降预测方法第77-83页
     ·指数曲线法第77-80页
     ·双曲线法第80-81页
     ·泊松曲线法第81-82页
     ·Asaoka法第82-83页
   ·沉降预测方法的工程应用第83-88页
     ·沉降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评价第83-87页
     ·预测结果分析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2页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第89-91页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致谢第97-98页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专著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公务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