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 肿瘤与腹腔化疗 | 第11-13页 |
2 IPC用药与5-氟尿嘧啶(5-Fu) | 第13-14页 |
3 微球给药 | 第14-15页 |
4 立题依据 | 第15-17页 |
第2章 腹腔植入用5-氟尿嘧啶缓释微球的研制和性质考察 | 第17-34页 |
1 试剂和仪器 | 第17页 |
2 制剂处方前研究 | 第17-22页 |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7-21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17-18页 |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19页 |
·空白辅料的干扰 | 第19页 |
·专属性与定量限 | 第19页 |
·标准曲线范围的确定 | 第19-2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0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0页 |
·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20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20-21页 |
·系统耐用性试验 | 第21页 |
·色谱柱系统适用性实验 | 第21页 |
·重现性 | 第21页 |
·体外释放度方法的建立 | 第21-22页 |
3 腹腔植入用5-氟尿嘧啶缓释微球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22-3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单因素考察项目 | 第22-23页 |
·正交试验考察因素 | 第23-24页 |
·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的优选方法及优选指标 | 第24-25页 |
·试验结果 | 第25-28页 |
·单因素考察结果 | 第25-27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微球的性质考察 | 第28-31页 |
·三批样品含量测定 | 第28页 |
·形态、粒度及粒度分布 | 第28-29页 |
·有机溶剂残留量的限度检查 | 第29-30页 |
·有关物质检查 | 第30-31页 |
·影响因素实验 | 第31-32页 |
·高温试验 | 第31页 |
·光照放置10天试验 | 第31页 |
·高湿(75%)放置10天试验 | 第31-3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腹腔植入用5-氟尿嘧啶缓释微球制剂的体内外释放度研究 | 第34-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体外释放度实验 | 第34-35页 |
·5-Fu缓释微球在腹腔液中的释放动力学 | 第35页 |
3.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5-Fu缓释微球样品体外释放度考察 | 第36-37页 |
·5-Fu缓释微球在腹腔液中的释放动力学 | 第37-38页 |
4.讨论与小结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腹腔植入用5-氟尿嘧啶缓释微球制剂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40-6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5-氟尿嘧啶缓释微球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5-氟尿嘧啶缓释微球组织分布研究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66页 |
·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第45-48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48-55页 |
·beagle犬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第55-60页 |
·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第60-66页 |
·体内外实验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6-69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