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赤潮发生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0 前言 | 第10-12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外研究计划和项目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内容 | 第12-16页 |
2 资料收集和整理 | 第16-19页 |
·南海历次赤潮基本信息 | 第16页 |
·赤潮发生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资料 | 第16-17页 |
·名词解释 | 第17-19页 |
3 1980-2004年南海赤潮基本情况 | 第19-27页 |
·历次赤潮的时间分布及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历次赤潮的持续时间及变化趋势分析 | 第21-22页 |
·历次赤潮的空间分布及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赤潮生物种类 | 第23-25页 |
·赤潮造成损失情况 | 第25-27页 |
4 赤潮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要素统计特征及其分析 | 第27-42页 |
·赤潮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范围及分析 | 第27-29页 |
·历次赤潮各特征量数值的分布及分析 | 第29-31页 |
·前后阶段平均值、振幅的差异及分析 | 第31-34页 |
·前后阶段平均值与月平均值的比较 | 第34-36页 |
·历次赤潮前后阶段水气温差的变化及分析 | 第36-39页 |
·夜光藻赤潮的水文气象适应条件 | 第39-42页 |
·夜光藻赤潮的时空分布及持续时间 | 第39页 |
·夜光藻赤潮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范围及分析 | 第39-40页 |
·夜光藻赤潮前、后阶段平均值、振幅的差异 | 第40-41页 |
·夜光藻赤潮前、后阶段水气温差变化 | 第41-42页 |
5 赤潮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要素演变模式 | 第42-58页 |
·演变过程及基本模式 | 第42-51页 |
·稳定型演变模式 | 第42-43页 |
·升温降压型演变模式 | 第43页 |
·特殊型演变模式 | 第43-44页 |
·夜光藻赤潮水文气象演变模式 | 第44-51页 |
·演变模式与赤潮发生发展的关系 | 第51-52页 |
·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 | 第52-58页 |
6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63页 |
·南海赤潮概况 | 第58页 |
·南海赤潮前后阶段水文气象统计特征及分析 | 第58-60页 |
·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范围 | 第58-59页 |
·赤潮前后阶段水文气象的差异 | 第59页 |
·前后阶段平均值与月平均值的比较 | 第59-60页 |
·赤潮前后阶段水气温差的变化 | 第60页 |
·赤潮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要素演变模式 | 第60-61页 |
·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 | 第61页 |
·夜光藻赤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104页 |
附表1 历次赤潮基本情况 | 第65-70页 |
附表2 历次赤潮水文气象特征值 | 第70-79页 |
附图 历次赤潮发生前后水文气象要素演变曲线 | 第79-104页 |
鸣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