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活性污泥法系统的新型悬浮填料澄清池的机理及运行研究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页 |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2-34页 |
第一节 常规固液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 | 第12-22页 |
·沉淀过程基本理论 | 第12-16页 |
·凝聚与絮凝过程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过滤过程的理论 | 第18-22页 |
第二节 污水处理领域填料的发展与应用 | 第22-28页 |
第三节 生化处理固体分离一体化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 第28-34页 |
·膜生物反应器 | 第28-29页 |
·一体化氧化沟技术 | 第29-31页 |
·生物转盘与二沉池组合工艺 | 第31页 |
·机械搅拌流化床 | 第31-32页 |
·深层过滤技术 | 第32-34页 |
第2章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34-39页 |
第一节 悬浮填料澄清池的研究背景 | 第34-37页 |
第二节 悬浮填料澄清池的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水质指标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8-39页 |
第3章 中试及小试试验设备 | 第39-45页 |
第一节 中试试验工艺及设备 | 第39-43页 |
·工艺流程 | 第39-40页 |
·中试试验设备参数 | 第40-42页 |
·设备的实物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小试试验工艺及设备 | 第43-45页 |
·1#小试试验设备 | 第43-44页 |
·2#小试试验设备 | 第44-45页 |
第4章 悬浮填料澄清池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71页 |
第一节 固液分离机理的研究探讨 | 第45-57页 |
·悬浮填料澄清池固液分离过程的观察 | 第45-46页 |
·悬浮填料澄清池基本功能的探讨及功能区的划分 | 第46-47页 |
·悬浮絮凝区污泥絮凝与胶连作用的形成及特点 | 第47-48页 |
·附着污泥的接触絮凝作用的形成及特点 | 第48-53页 |
·填料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53-57页 |
第二节 表面负荷对固液分离过程的影响研究 | 第57-69页 |
·小试试验观测及分析 | 第57-59页 |
·中试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59-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节 SVI对澄清池运行周期的影响研究 | 第69-71页 |
第5章 悬浮填料澄清池冲洗机理及技术研究 | 第71-96页 |
第一节 悬浮填料澄清池出水过程曲线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冲洗机理探讨 | 第73-75页 |
第三节 曝气冲洗技术的优化研究 | 第75-93页 |
·曝气冲洗的术语 | 第75页 |
·曝气冲洗技术研究 | 第75-93页 |
第四节 冲洗效果对澄清池工作周期的影响分析 | 第93-96页 |
第6章 悬浮填料澄清池构造优化研究 | 第96-117页 |
第一节 对(?)流式二沉池构造的思考 | 第96-103页 |
·(?)流式二沉池设计理论的探讨 | 第96-100页 |
·澄清与浓缩的关系问题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构造优化的澄清池工作原理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固液分离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05-117页 |
·表面负荷对于固液分离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105-109页 |
·污泥溢流区的固体通量影响分析 | 第109-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7-12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