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目录第4-6页
1 引言第6-12页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第6-7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7-8页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8-9页
   ·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第9-12页
2 运用的理论和方法第12-20页
   ·烃源岩地球化学第12-13页
   ·油气源对比的一般方法及新进展第13-16页
     ·油源对比的原理第14页
     ·全烃地球化学对比方法第14-16页
   ·油气再分配理论第16-17页
   ·含油气系统第17-18页
   ·油气藏地球化学第18-20页
3 地质概况第20-35页
   ·陆梁油田勘探历程第20-23页
   ·构造单元划分第23页
   ·区域构造-沉积史分析第23-26页
     ·前陆盆地沉积阶段(P1)第24页
     ·坳陷沉积阶段(P2-T1+2)第24-25页
     ·泛盆沉积阶段(T3-K)第25-26页
     ·萎缩阶段(E-Q)第26页
   ·地层层序及其特征第26-29页
   ·断裂特征第29-31页
   ·烃源岩评价第31-35页
     ·风城组地球化学特征第31页
     ·乌尔禾组地球化学特征第31-32页
     ·烃源岩演化史第32-35页
4 油气成因及油源研究第35-50页
   ·陆梁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第35-47页
     ·原油物理性质特征第35-39页
     ·原油碳同位素第39-40页
     ·原油轻烃第40-42页
     ·原油的成熟度(庚烷值-异庚烷值以及甲基菲指数)第42-44页
     ·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第44-47页
   ·陆梁油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第47-50页
     ·天然气组成第47-48页
     ·天然气碳同位素第48-49页
     ·天然气成因分析第49-50页
5 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研究第50-65页
   ·生物降解原油的分布规律第50-59页
     ·原油生物降解强度在深度上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第50-55页
     ·储层包裹体组分没有发生生物降解第55-59页
   ·原油降解强度差异的原因第59-64页
   ·原油生物降解发生的时间第64-65页
6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第65-74页
   ·结合部位油气运移证据第66-71页
   ·古油藏的推测第71页
   ·成藏模式的建立第71-74页
7 结论和建议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颐和园古典园林多维夜景观的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大功率高频并联软开关电源模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