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代乐府制度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4页
绪论第14-20页
第一章 太常寺乐官第20-40页
 第一节 太常寺乐官概说第20-23页
  一 太常寺乐官的任职情况和特点概述第21-22页
  二 太常寺乐官职责补正第22-23页
 第二节 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第23-31页
  一 对协律郎任职条件的重新考察第24-29页
  二 协律郎职责新说第29-31页
 第三节 太乐鼓吹令丞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第31-40页
  一 从太乐鼓吹令丞的实际任职情况推断其任职条件第32-35页
  二 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第35-37页
  三 对太乐令、丞职责的重新判定第37-38页
  四 对鼓吹令、丞职责的重新判定第38-40页
第二章 太常寺乐工第40-74页
 第一节 唐太常寺乐工的来源第41-46页
  一 太常寺乐工来源辨析第41-42页
  二 官奴婢的来源第42-43页
  三 从籍没事件看太常寺乐工的文化水平第43-46页
 第二节 太常寺乐工的身份构成第46-58页
  一 平民子弟第47-49页
  二 被赦免的前代乐工第49-51页
  三 太常音声人第51-54页
  四 番上的乐户第54-55页
  五 作为官奴婢的长上乐户第55-58页
  六 从太常寺乐工的身份看其专业分工第58页
 第三节 太常寺乐户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第58-67页
  一 太常寺乐户(含太常音声人)的法律地位概说第58-62页
  二 番上乐户(含太常音声人)的社会地位第62-67页
 第四节 太常寺乐工的番上及番上之余的活动第67-74页
  一 太常寺乐工番上的方法概说第67-68页
  二 太常寺乐工番上之余的活动第68-74页
第三章 太常寺的音乐第74-147页
 第一节 太常寺音乐概说第74-83页
  一 太常寺音乐的分类第75-77页
  二 唐代礼仪使用乐舞的总体情况第77-82页
  三 唐代礼仪使用乐舞的特点第82-83页
 第二节 郊祀之乐与庙祭之乐第83-95页
  一 郊祀和庙祭中乐舞使用的特点第84-86页
  二 郊庙歌辞对唐代诗歌的影响第86-95页
 第三节 多部乐与二部乐第95-110页
  一 十部伎概况第96-100页
  二 对多部伎演出情况的重新考察第100-103页
  三 关于多部伎性质及其设立原因的思考第103-104页
  四 二部伎概说第104-107页
  五 二部伎与多部伎的关系及二部伎的性质考论第107-110页
 第四节 献乐与献诗第110-124页
  一 唐代的献乐及其相关问题第110-116页
  二 关于献诗的几个问题第116-121页
  三 献乐、献诗文学性的比较第121-124页
 第五节 采诗第124-136页
  一 太常卿采诗制度及其相关问题第124-127页
  二 风俗使采诗制度及其特征第127-130页
  三 关于初唐以后是否有采诗官的讨论第130-131页
  四 唐代采诗制度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第131-136页
 第六节 鼓吹乐第136-147页
  一 鼓吹曲的种类和曲目述论第136-138页
  二 鼓吹署乐工的服饰问题第138-139页
  三 鼓吹乐的用途及其相关问题第139-147页
第四章 梨园的建立与沿革第147-159页
 第一节 梨园的产生与兴盛第147-153页
  一 梨园别教院的产生第147-148页
  二 梨园的设立第148页
  三 唐玄宗建立梨园的原因第148-149页
  四 梨园弟子的组成和梨园的位置第149-151页
  五 梨园的全盛第151-153页
 第二节 梨园弟子的奔散和梨园的重建与消亡第153-159页
  一 梨园弟子在安史之乱中的奔散第153-155页
  二 梨园的重建第155-156页
  三 梨园的衰落第156-157页
  四 从梨园到仙韶院第157-158页
  五 梨园的消亡第158-159页
第五章 梨园的组织第159-172页
 第一节 梨园的乐官新证第159-164页
  一 由宦官充任的高级乐官第159-162页
  二 由乐人充任的低级乐官第162-163页
  三 仙韶院的乐官第163页
  四 从梨园乐官看梨园的性质第163-164页
 第二节 关于梨园乐工的几个问题第164-168页
  一 梨园弟子的技艺、活动及其与戏剧的关系第164-166页
  二 梨园弟子的身份和地位第166页
  三 仙韶院乐官和乐工的地位问题第166-168页
 第三节 梨园的组织及其与诗歌的关系第168-172页
  一 梨园内部组织补证第168-169页
  二 梨园的组成部分补正第169-170页
  三 梨园与唐代诗歌的关系第170-172页
第六章 梨园法曲第172-188页
 第一节 梨园法曲渊源考辨第172-180页
  一 太常梨园别教院法曲乐章第172-176页
  二 见于其它文献之梨园法曲第176-180页
 第二节 法曲的性质和影响第180-188页
  一 从现存法曲情况看法曲的性质第180-185页
  二 梨园法曲的影响考论第185-188页
第七章 内教坊第188-195页
 第一节 内教坊的创立、沿革及其组织第188-190页
  一 内教坊的创立和沿革第188-189页
  二 关于翰林内教坊第189-190页
  三 关于内教坊的组织、乐官和乐工问题的考察第190页
 第二节 内教坊的音乐第190-195页
  一 内教坊俗乐补证第190-191页
  二 内教坊雅乐考第191-195页
第八章 教坊的创立和沿革第195-211页
 第一节 教坊的创立和兴盛第195-198页
  一 教坊的创立第195-196页
  二 教坊的兴盛第196-198页
 第二节 教坊乐工的奔散和教坊重建第198-200页
  一 教坊乐工的奔散及乐工的去向第198页
  二 教坊的重建第198-200页
 第三节 中晚唐的教坊第200-211页
  一 教坊的平稳发展第200-208页
  二 教坊的衰落第208-211页
第九章 教坊的乐官和乐工第211-223页
 第一节 教坊的乐官第211-215页
  一 教坊乐官的种类新考第211-214页
  二 教坊乐官的地位问题第214-215页
 第二节 教坊的乐工第215-223页
  一 教坊乐工的专业分工及来源、身份考辨第215-219页
  二 教坊乐工的社会地位问题第219-220页
  三 教坊乐工的经济来源问题第220-223页
第十章 教坊曲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第223-240页
 第一节 教坊的乐曲第223-225页
  一 教坊乐曲的性质第223-224页
  二 教坊曲在民间的传唱情况第224-225页
 第二节 教坊曲与唐代文学的关系第225-240页
  一 唐代文学对教坊曲的影响第225-230页
  二 教坊曲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230-240页
结论第240-244页
附录第244-338页
 一 唐五代协律郎考第246-290页
 二 唐五代太乐鼓吹令丞考第290-296页
 三 唐代籍没事件考第296-310页
 四 唐五代多部伎演出情况考第310-319页
 五 唐梨园弟子考第319-330页
 六 唐教坊乐工考第330-338页
参考文献第338-344页
后记第344页

论文共3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电企业交易组合问题研究
下一篇:慈善筹款信的体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