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导论 | 第8-1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2 研究定位 | 第8-9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2.基本理论 | 第10-19页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0-13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13-15页 |
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3页 |
2.2.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 第13-14页 |
2.2.3 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 | 第14页 |
2.2.4 麦克利兰成就激励理论 | 第14-15页 |
2.3 资本管理理论 | 第15-19页 |
2.3.1 银行资本标准的发展 | 第15-16页 |
2.3.2 资本在银行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2.3.3 四种资本观 | 第17-19页 |
3.文献回顾 | 第19-24页 |
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3.1.1 关于银行业建立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探讨 | 第19-20页 |
3.1.2 关于业绩评价主体的探讨 | 第20-21页 |
3.1.3 关于考核指标选择的探讨 | 第21-22页 |
3.2 国外银行的实践 | 第22-24页 |
4.我国银行业业绩评价与激励的发展及现状 | 第24-31页 |
4.1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24-25页 |
4.2 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模式 | 第25-29页 |
4.2.1 负债管理阶段业绩评价与激励 | 第26页 |
4.2.2 资产管理阶段业绩评价与激励 | 第26-28页 |
4.2.3 资本管理阶段业绩评价与激励 | 第28-29页 |
4.3 个人分析与评价 | 第29-31页 |
5.个案研究 | 第31-49页 |
5.1 案例银行背景 | 第31-32页 |
5.2 第一阶段的业绩评价与激励 | 第32-33页 |
5.2.1 第一阶段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32-33页 |
5.2.2 第一阶段的激励模式 | 第33页 |
5.3 第二阶段的业绩评价与激励 | 第33-38页 |
5.3.1 第二阶段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34-36页 |
5.3.2 第二阶段的激励模式 | 第36-38页 |
5.4 第三阶段的业绩评价模式与激励 | 第38-42页 |
5.4.1 第三阶段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38-41页 |
5.4.2 第三阶段的激励模式 | 第41-42页 |
5.5 个案分析 | 第42-49页 |
5.5.1 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42-45页 |
5.5.2 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经营目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5.5.3 各阶段业绩评价体系的优缺点分析 | 第46-47页 |
5.5.4 各阶段激励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 第47-49页 |
6.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与激励的改革探讨 | 第49-60页 |
6.1 现行业绩评价与激励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6.1.1 财会利润在绩评价中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6.1.2 传统费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51页 |
6.1.3 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6.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与激励的改革模式 | 第52-60页 |
6.2.1 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 | 第52-56页 |
6.2.1.1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方法 | 第52-54页 |
6.2.1.2 FTP在银行业绩评价中的选用 | 第54-56页 |
6.2.2 改革费用分摊方式 | 第56-57页 |
6.2.3 配置银行资本金 | 第57-58页 |
6.2.4 建立长期激励机制 | 第58-60页 |
7.结论与局限性 | 第60-62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60页 |
7.2 局限性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