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发展 | 第12-13页 |
·纳米材料的特点 | 第13-19页 |
·氧化铁磁性纳米材料 | 第13-14页 |
·氧化铁磁性纳米材料表面修饰 | 第14-15页 |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氧化铁纳米粒子 | 第15-16页 |
·检测超顺磁氧化铁微粒的磁共振成像方法 | 第16页 |
·以氧化铁纳米微粒为探针在活体磁共振分子成像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磁分离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 | 第19-23页 |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 第20-21页 |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细胞分离检测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意义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手段 | 第30-33页 |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UV) | 第30页 |
·X-射线衍射法(XRD) | 第30页 |
·光学倒置生物显微镜 | 第30-31页 |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第31页 |
·红外吸收光谱仪(IR) | 第3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合成多功能磁性纳米粒子标记肺癌细胞及在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探究 | 第33-46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葡聚糖包裹的γ-Fe_20_3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34-35页 |
·CEA抗体连接到SPCA1细胞表面 | 第35页 |
·细胞的培养 | 第35页 |
·普鲁士蓝染色法测定抗体连接效率 | 第35页 |
·用MRI中计算的T2信号下降百分比来说明抗体连接效率 | 第35-36页 |
·磁共振成像检测K562(白血病细胞)和肺癌细胞的特异性 | 第36页 |
·MTT法测定一系列低浓度梯度的免疫粒子进入细胞后的48小时的存活率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合成的葡聚糖包裹的粒子的XRD表征 | 第37-38页 |
·葡聚糖包裹的γ- Fe_20_3磁性纳米粒子的红外表征 | 第38页 |
·粒子VSM的测定 | 第38-39页 |
·葡聚糖包裹的γ- Fe_20_3磁性纳米粒子的TEM | 第39页 |
·纯CEA抗体UV和连接上抗体的粒子的UV | 第39页 |
·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定量测定铁离子浓度 | 第39-40页 |
·普鲁士蓝染色证明CEA 抗体连接到粒子表面 | 第40页 |
·抗体连接效率的MRI | 第40-41页 |
·MRI作用于K562和SPCA1的特异性实验 | 第41-42页 |
·MTT test | 第42页 |
·不同浓度下的粒子MRI和T2弛豫率的计算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研究免疫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血液中微量肺癌细胞的条件 | 第46-57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50页 |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Si0_2包裹的γ-Fe_20_3制备 | 第47页 |
·二氧化硅包裹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氨基 | 第47-48页 |
·CEA抗体连接到Si0_2包裹的粒子表面 | 第48页 |
·免疫粒子与微量肺癌细胞、血液中红细胞共同抚育 | 第48-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抗体连接到细胞表面 | 第50页 |
·粒子的红外吸收谱图(IR) | 第50-51页 |
·探索影响二氧化硅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富集纯的SPCA1细胞(大约是100个)中微量肺癌细胞的因素 | 第51-54页 |
·在纯的100个肺癌细胞里平行测定5次富集效率 | 第54页 |
·血液的采集、稀释和对红细胞的采集 | 第54-55页 |
·800个红细胞和50个肺癌细胞混合后的5次平行测定 | 第55页 |
·讨论和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