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目录 | 第1-9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要求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课题重点和难点 | 第14页 |
·课题取得成果 | 第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DB155M2IP系统模型的选取 | 第16-22页 |
·双机双工互备模式 | 第16-17页 |
·双机主从热备份模式 | 第17-19页 |
·双机热备份模式 | 第19页 |
·三种双机热备份模式的区别 | 第19-20页 |
·DB155M2IP系统的双机热备份模式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DB155M2I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22-47页 |
·155M2IP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22-24页 |
·155M2IP系统的功能 | 第23页 |
·155M2IP系统的要求 | 第23-24页 |
·DB155M2IP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热切换原理图 | 第24页 |
·主服务系统 | 第24页 |
·从服务系统 | 第24-25页 |
·心跳线的工作原理 | 第25页 |
·热切换实现过程 | 第25-26页 |
·Box的实现 | 第26-29页 |
·报文的格式 | 第27-28页 |
·用到的主要数据结构 | 第28-29页 |
·软件子系统的实现 | 第29-43页 |
·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第30-34页 |
·init_function() | 第34页 |
·Work_primary() | 第34-35页 |
·Work_secondary() | 第35-36页 |
·Work_standalone() | 第36-38页 |
·ping程序 | 第38-39页 |
·ui_monitor() | 第39-40页 |
·fault_upload() | 第40-43页 |
·ui_event() | 第43页 |
·一种软件算法在双机热备份系统中的实现 | 第43-46页 |
·算法的设计思想 | 第43-44页 |
·系统的状态转换 | 第44-45页 |
·算法的实现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DB155M2IP系统的验证与测试 | 第47-54页 |
·155M2IP系统的运行结果 | 第47-48页 |
·DB155M2IP故障的定位 | 第48-50页 |
·LSC与Append Server之间故障的定位 | 第48-49页 |
·Append Server与Box之间故障的定位 | 第49页 |
·63个2M通道出现故障的定位 | 第49-50页 |
·64K时隙出现故障的定位 | 第50页 |
·DB155M2IP系统的热切换的测试 | 第50-52页 |
·热切换测试的目标 | 第50页 |
·测试过程 | 第50-51页 |
·热切换的分析 | 第51-52页 |
·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DB155M2IP系统的可信性分析 | 第54-65页 |
·容错系统评价指标的定义 | 第54-57页 |
·DB155M2IP系统评价模型的选取 | 第57-59页 |
·可靠性框图 | 第57页 |
·故障树 | 第57页 |
·马尔可夫模型 | 第57-58页 |
·神经网络模型 | 第58-59页 |
·系统评价模型的选取 | 第59页 |
·DB155M2IP系统仿真过程 | 第59-64页 |
·DB155M2IP系统的马尔可夫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DB155M2IP系统可靠度与安全度的计算 | 第61页 |
·DB155M2IP系统仿真结果 | 第61-63页 |
·DB155M2IP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DB155M2IP系统的可靠性与单机系统可靠性的对比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本文总结 | 第65-67页 |
·所完成的工作 | 第65-6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6页 |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