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遗传学论文

鸮形目两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1. 文献综述第9-22页
 1.1 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意义第9页
 1.2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第9-19页
  1.2.1 线粒体DNA的组成和结构第9-12页
   1.2.1.1 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点第9-10页
   1.2.2.2 鸟类线粒体DNA的结构特点第10-12页
  1.2.2 线粒体DNA的复制和表达调控第12-14页
   1.2.2.1 线粒体DNA的复制第12-13页
   1.2.2.2 线粒体DNA的的转录与转录后加工第13-14页
   1.2.2.3 线粒体DNA编码蛋白基因的翻译第14页
   1.2.2.4 线粒体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与定位第14页
  1.2.3 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第14-15页
   1.2.3.1 核基因组对于线粒体基因表达的调控第14-15页
   1.2.3.2 线粒体基因组对于核基因的反馈调节第15页
  1.2.4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性第15页
  1.2.5 线粒体的起源第15-16页
  1.2.6 线粒体基因组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第16-19页
   1.2.6.1 线粒体DNA的进化特点第16-17页
   1.2.6.2 线粒体DNA在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第17-19页
   1.2.6.3 线粒体DNA在分子系统学上的优点和缺点第19页
 1.3 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 鸟类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概况第20-22页
2. 鸮形目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鸟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第22-35页
 2.1 研究背景第22页
 2.2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1 动物材料第22页
  2.2.2 主要试剂第22-23页
  2.2.3 仪器及生产厂家第23页
  2.2.4 主要分析软件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7页
  2.3.1 mtDNA的提取第23-24页
  2.3.2 Long PCR片段扩增,克隆和测序第24-27页
   2.3.2.1 各片段扩增第24-26页
   2.3.2.2 序列测定及拼接第26-27页
  2.3.3 序列分析第27页
 2.4 结果第27-30页
  2.4.1 基因组结构第27-29页
  2.4.2 碱基组成第29-30页
  2.4.3 编码蛋白基因和密码子第30页
  2.4.4 调控区序列第30页
 2.5 讨论第30-35页
  2.5.1 基因组结构第30-31页
  2.5.2 碱基组成第31页
  2.5.3 基因间间隔和重叠第31-32页
  2.5.4 编码蛋白基因和密码子第32-33页
  2.5.5 调控区序列第33-35页
3. 鸟类线粒体基因组调控区的结构和进化第35-48页
 3.1 引言第35-37页
 3.2 实验材料第37页
 3.3 实验方法第37-40页
  3.3.1 mtDNA的提取第37页
  3.3.2 调控区片段扩增第37页
  3.3.3 目的片段克隆第37-39页
   3.3.3.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及细菌转化第37-38页
   3.3.3.2 含重组质粒菌落的PCR鉴定第38页
   3.3.3.3 质粒提取第38-39页
   3.3.3.4 质粒的纯化第39页
  3.3.4 序列测定及拼接第39-40页
  3.3.5 序列分析第40页
 3.4 结果第40-43页
  3.4.1 调控区结构第40页
  3.4.2 串联重复序列第40-42页
  3.4.3 重复序列的二级结构第42-43页
 3.5 讨论第43-48页
  3.5.1 调控区结构和保守序列框第43-44页
  3.5.2 串联重复序列的起源和进化第44-45页
  3.5.3 重复序列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第45-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附录第54-75页
 附录1 表4.鸟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间隔和重叠第54-55页
 附录2 表7.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基因和密码子第55-56页
 附录3 短耳鸮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第56-65页
 附录4 长耳鸮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第65-74页
 附录5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第77页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理论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水资源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