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9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6-8页 |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8-9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9页 |
| 2.1 土体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现状 | 第9-13页 |
| 2.1.1 弹性理论法计算沉降变形 | 第9页 |
| 2.1.2 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 | 第9-11页 |
| 2.1.3 应力路径法 | 第11-12页 |
| 2.1.4 采用数值方法计算沉降 | 第12页 |
| 2.1.5 考虑蠕变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 | 第12-13页 |
| 2.1.6 沉降量的概率统计分析法 | 第13页 |
| 2.2 填土体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现状 | 第13页 |
| 2.3 饱和土体固结理论的发展 | 第13-19页 |
| 2.3.1 饱和土体一维固结理论 | 第13-14页 |
| 2.3.2 砂井固结理论 | 第14页 |
| 2.3.3 多维固结理论 | 第14-16页 |
| 2.3.4 土体的非线性固结特性 | 第16页 |
| 2.3.5 非饱和土的固结理论的现状 | 第16-19页 |
| 第三章 路基路堤沉降现场试验研究及分析 | 第19-36页 |
| 3.1 路基路堤沉降规律的现场原型观测研究 | 第19-24页 |
| 3.1.1 现场试验工程的概况 | 第19页 |
| 3.1.2 现场试验研究的技术方案及预期目标 | 第19-24页 |
| 3.2 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24-36页 |
| 3.2.1 现场观测结果 | 第24-33页 |
| 3.2.2 现场观测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软土地基的固结沉降理论研究 | 第36-56页 |
| 4.1 室内试验与分析 | 第36-46页 |
| 4.2 公路软基沉降规律的理论分析 | 第46-56页 |
| 4.2.1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的推荐方法 | 第46-48页 |
| 4.2.2 软土固结时渗透特性的研究 | 第48-50页 |
| 4.2.3 同时考虑软土固结时力、变形和时间关系的计算模型的研究 | 第50-52页 |
| 4.2.4 沉降分析仿真过程的研究 | 第52-56页 |
| 第五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沉降过程的研究 | 第56-69页 |
| 5.1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现状 | 第56-59页 |
| 5.1.1 复合模量法 (E_c法) | 第56-57页 |
| 5.1.2 桩身压缩量法(E_p法) | 第57-58页 |
| 5.1.3 应力修正法(E_s法) | 第58-59页 |
| 5.2 复合地基下卧层附加应力及沉降量的计算 | 第59-61页 |
| 5.2.1 应力扩散法 | 第59-60页 |
| 5.2.2 等效实体法 | 第60页 |
| 5.2.3 改进 Geddes法 | 第60-61页 |
| 5.3 本文提出的碎石桩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 | 第61-62页 |
| 5.4 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度的研究 | 第62-66页 |
| 5.4.1 竖向排水平均固结度 | 第62-63页 |
| 5.4.2 径向排水平均固结度 | 第63-64页 |
| 5.4.4 本文提出的碎石桩固结沉降模型 | 第64-66页 |
| 5.5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66-6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6.1 本文所取得的成果 | 第69页 |
|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