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 第1-31页 |
·Lig在心血管中的药理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Lig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1-12页 |
·Lig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 | 第12-13页 |
·Lig对血管的作用 | 第13-14页 |
·Lig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14页 |
·Lig在其它方面的作用 | 第14-15页 |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机制及其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细胞钙的存在方式及其生物学意义 | 第15-16页 |
·胞内钙离子的调控 | 第16-18页 |
·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心肌细胞收缩原理在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心肌细胞的收缩结构 | 第19页 |
·心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 第19-20页 |
·应用心肌细胞收缩原理,研究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 第20页 |
·细胞钙信号的类型和生物学意义 | 第20-21页 |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_i)的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法 | 第21-22页 |
·示踪技术 | 第22页 |
·膜片钳固定技术 | 第22页 |
·指示剂的分光光谱法 | 第22-23页 |
·高通量筛选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方法学研究 | 第23-31页 |
·重组受体技术 | 第24-25页 |
·生物色谱法 | 第25页 |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 第25-27页 |
·生物芯片技术与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筛选 | 第27-29页 |
·计算机技术在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筛选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2 选题依据 | 第31页 |
3 实验研究 | 第31-35页 |
·实验动物 | 第31-32页 |
·药品 | 第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溶液 | 第32-33页 |
·制备乳头肌时用的溶液 | 第32-33页 |
·制备心肌细胞时的溶液 | 第33页 |
·乳头肌收缩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乳头肌的制各 | 第33页 |
·实验分组 | 第33页 |
·实验程序 | 第33-34页 |
·心肌细胞钙的测定 | 第34页 |
·心肌细胞的分离 | 第34页 |
·Fluo-3/AM的负载 | 第34页 |
·细胞内钙的测定 | 第34页 |
·细胞分组 | 第34页 |
·统计处理 | 第34-3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5-39页 |
·Lig对大鼠离体乳头肌收缩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Lig的乳头肌负性变力和变速作用 | 第35页 |
·Lig对Phe引起的乳头肌张力和收缩速度变化的影响 | 第35页 |
·Lig对Hep引起的乳头肌张力和收缩速度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Lig对Val引起的乳头肌张力和收缩速度变化的影响 | 第36页 |
·Lig对Ate引起的乳头肌张力和收缩速度变化的影响 | 第36页 |
·Lig对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 第36-39页 |
·Lig对心肌[Ca~(2+)]_i的作用 | 第36-37页 |
·Lig对A23187引起的[Ca~(2+)]_i变化的影响 | 第37页 |
·Lig对Ver引起的[Ca~(2+)]_i变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Lig对Phentolamine引起的[Ca~(2+)]_i变化的影响 | 第38页 |
·Lig对Phe引起的[Ca~(2+)]_i变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Lig对Ate引起的[Ca~(2+)]_i变化的影响 | 第39页 |
·Lig对Val引起的[Ca~(2+)]_i变化的影响 | 第39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9-43页 |
·Lig引起[Ca~(2+)]_i变化与心肌细胞膜通道的关系 | 第40页 |
·Lig引起[Ca~(2+)]_i变化与心肌上α_1-肾上腺素受体的关系 | 第40-41页 |
·Lig引起[Ca~(2+)]_i变化与心肌上β_1-肾上腺素受体的关系 | 第41-42页 |
·Lig引起[Ca~(2+)]_i变化与心肌上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关系 | 第42页 |
·Lig引起[Ca~(2+)]_i变化与心肌肌浆网上IP_3R的关系 | 第42-43页 |
总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6页 |
附图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