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安徽清诗总集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2-32页
    一、概念界定与历史文献梳理第12-20页
    二、前人研究现状第20-29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第29-32页
第一章 清代安徽诗歌版图与安徽清诗总集格局第32-59页
    第一节 清代安徽诗歌版图第32-38页
        一、清代安徽诗歌版图鸟瞰第32-34页
        二、清代安徽长江以北诗歌版块第34-35页
        三、清代安徽长江以南诗歌版块第35-38页
    第二节 安徽清诗总集整体格局第38-45页
        一、地方清诗总集与清代地方诗歌史关联性第38-41页
        二、安徽省域、郡邑、宗族清诗总集与地域家族文学第41-44页
        三、安徽课艺、酬唱、闺秀类清诗总集概览第44-45页
    第三节 地方文化记忆与地方诗歌总集存人存诗意识源流第45-59页
        一、地方文化记忆与地域文学构建第45-49页
        二、地方清诗总集“以人存诗,以诗存人”的源流第49-53页
        三、清代史官文化的接受与“以人存诗,以诗存人”第53-59页
第二章 《皖雅初集》的辑纂遴选面貌第59-92页
    第一节 风雨孤鸾:《皖雅初集》辑者陈诗交游与诗风形成第59-72页
        一、上溯中晚:陈诗早年诗风取径第60-64页
        二、唐宋兼采:陈诗诗风转型与成熟第64-72页
    第二节 钟淳毓秀:《皖雅初集》的编纂体例与地方文学特征第72-86页
        一、地域特征:地方诗歌总集的题中之义第73-77页
        二、宗族特征:厚重的皖地家乘谱系意味第77-82页
        三、社群特征:乡邦文献对多重文学群体的展示第82-86页
    第三节 萃精取华:《皖雅初集》的选诗来源第86-92页
        一、别集、总集、诗话、方志第87-91页
        二、友人提供,主动寄诗第91-92页
第三章 《皖雅初集》的地方文学价值第92-121页
    第一节 《皖雅初集》正变融通的文学范式第92-105页
        一、唐音宋调中和的诗学取径第92-97页
        二、清雅沉郁并收的诗风观念第97-101页
        三、幽愁疏宕兼顾的诗情寄托第101-105页
    第二节 《皖雅初集》“以人存诗,以诗存人”的双重指向第105-111页
        一、《皖雅初集》“以人存诗”的存史思维第105-108页
        二、《皖雅初集》“以诗存人”的审美指向第108-111页
    第三节 地方文化记忆与陈诗《皖雅初集》的文化意蕴第111-121页
        一、地方文化记忆对陈诗及其创作影响第111-116页
        二、陈诗《皖雅初集》对地方文化记忆的表现第116-121页
第四章 郡邑诗歌的汇聚(上)第121-168页
    第一节 桐城郡邑类清诗总集与桐城诗派的递衍形成第121-138页
        一、清代桐城郡邑类诗歌总集的编纂延流第121-127页
        二、清代桐城地方诗歌总集中桐城诗派自觉意识的阐扬第127-133页
        三、桐城诗派形成过程主要脉络的梳理考察第133-138页
    第二节 环巢湖地域文化与当地郡邑诗歌总集第138-151页
        一、环巢湖地域文化的提出及特点第138-142页
        二、环巢湖地域郡邑类清诗总集略论第142-151页
    第三节 “皖江三家”与“合肥三家”:地方清诗总集的体派呈现第151-168页
        一、文化与地域:“皖江三家”的体派解读第153-160页
        二、诗风与时代:“合肥三家”的体派构建第160-168页
第五章 郡邑诗歌的汇聚(下)第168-204页
    第一节 渊然冲远:《宛雅三编》《泾川诗钞》与宣泾清诗风貌第168-182页
        一、《宛雅》《续宛雅》《宛雅三编》的传衍与“宣城派”气象第168-176页
        二、《泾川诗钞》与泾县文学与文化特性第176-182页
    第二节 李白亡迹的追慕:《南州诗略》与太平府诗风第182-188页
        一、通融诸家,彰显地域:《南州诗略》的辑选内容特征第183-186页
        二、以唐为尚,独慕太白:《南州诗略》的审美特点第186-188页
    第三节 清初徽州府乡镇诗歌总集撷英——《大鄣风雅》第188-194页
        一、《大鄣风雅》概貌第189-191页
        二、《大鄣风雅》诗歌内容第191-192页
        三、徽州佛教文化与《大鄣风雅》辑纂第192-194页
    第四节 李兆洛的诗学主张与《小山嗣音》第194-204页
        一、性情治诗,无分唐宋:李兆洛的诗学主张第194-197页
        二、《小山嗣音》与清代寿州诗坛第197-204页
第六章 宗族诗歌的繁盛第204-249页
    第一节 安徽宗族类清诗总集叙录第204-209页
        一、安徽长江以北清诗家集第205-207页
        二、安徽长江以南清诗家集第207-209页
    第二节 皖人宗族类清诗总集的传播接受与文学世家构建第209-228页
        一、清代安徽文学世家与宗族诗歌总集的私家刊刻第209-217页
        二、安徽宗族类清诗总集的诗教训诫与家风承继第217-223页
        三、安徽宗族类清诗总集的家声昭扬与跨文学形态第223-228页
    第三节 外迁徽州宗族清诗总集中的仕商二元书写第228-249页
        一、“新安二江先生”与清中叶扬州诗坛第228-236页
        二、休宁朱氏宗族与清代浙江诗坛第236-249页
第七章 课艺酬唱的遗存第249-297页
    第一节 安徽课艺类清诗总集第249-266页
        一、《紫阳家塾诗钞》:朱氏家族内部课艺与雅集第250-255页
        二、《历阳竹枝词》:地方课艺的双面意蕴第255-260页
        三、《皖江采风录》:清代安徽科举试帖总集典范第260-266页
    第二节 安徽同人酬唱类清诗总集第266-289页
        一、清代安徽同人酬唱类总集叙录第266-278页
        二、酬唱诗歌中唱和形式与内容关系第278-282页
        三、结社与酬唱——以《青山诗选》为中心第282-289页
    第三节 安徽官吏士绅酬唱类清诗总集第289-297页
        一、官吏士绅酬唱类清诗总集叙录第289-290页
        二、官吏士绅酬唱总集的诗作与序跋第290-293页
        三、官吏士绅酬唱诗歌中的世情映射第293-297页
第八章 闺秀才媛的吟咏第297-326页
    第一节 传统闺阁的壸范雅声——《桐山名媛诗钞》第297-310页
        一、清代桐城女教传统的观念认知第297-301页
        二、礼教影响下《桐山名媛诗钞》的裒辑准则第301-306页
        三、伦理角色与雅体正声的融合第306-310页
    第二节 女性诗歌总集的新变与寄托——《徽州女子诗选》第310-326页
        一、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徽州闺秀诗歌创作第311-314页
        二、晚清民国民族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交织第314-319页
        三、胡在渭《徽州女子诗选》的辑选心态与寄托第319-326页
结语第326-330页
附录:安徽清代地方诗文总集知见录第330-335页
参考文献第335-350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持课题第350-351页
后记第351-353页

论文共3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异常相关性初探
下一篇: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与中医证型间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