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背景及进程 | 第8-15页 |
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背景及定义 | 第8-9页 |
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2.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 第8-9页 |
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程 | 第9-15页 |
1. 第一阶段:早期工作 | 第9页 |
2. 第二阶段:理论构建 | 第9-13页 |
3. 第三阶段:将过程研究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结合起来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内隐社会认知的兴起及其对主观幸福感传统理论的挑战 | 第15-24页 |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兴起 | 第15-17页 |
1. 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 | 第15页 |
2. Greenwald的整合理论 | 第15-16页 |
3. 自我评价对个体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 第17-22页 |
1. 内隐联想测验 | 第17-19页 |
2. Go/no-go联想任务 | 第19-20页 |
3. 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第20-21页 |
4. IAT的认知机制 | 第21-22页 |
三、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对主观幸福感传统理论的挑战——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1.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理论的挑战 | 第22页 |
2. 内隐社会认知对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自我理论的挑战 | 第22页 |
3. 幸福感的价值理论和自我监控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4-31页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4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24-31页 |
1. 实验一 | 第24-27页 |
2. 实验二 | 第27-28页 |
3. 实验三 | 第28-30页 |
4. 大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测量 | 第30-31页 |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1-53页 |
一、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研究 | 第31-34页 |
二、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研究 | 第34-38页 |
三、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 | 第38-40页 |
四、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 第40-43页 |
五、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 第43-46页 |
六、自我监控对自尊、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七、自我监控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47-50页 |
八、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整合模型 | 第50-53页 |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 | 第53-63页 |
一、关于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研究 | 第53-54页 |
二、关于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构研究 | 第54-56页 |
三、关于中国文化中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研究 | 第56-57页 |
四、关于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 第57-58页 |
五、关于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 第58页 |
六、关于自我监控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中的作用 | 第58-59页 |
七、关于自我监控对自尊、主观幸福感、自我概念的影响 | 第59-60页 |
八、关于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整合模型 | 第60页 |
九、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60-63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1 | 第69-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