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1 前言 | 第6-14页 |
1.1 流动单元的概念 | 第6页 |
1.2 流动单元的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3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 | 第7-10页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页 |
1.7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2 研究区地质概述 | 第14-17页 |
2.1 工区的选择 | 第14页 |
2.2 工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4-17页 |
2.2.1 工区位置 | 第14-15页 |
2.2.2 地质概况 | 第15页 |
2.2.3 开发概况 | 第15-16页 |
2.2.4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3 油藏地质结构特征 | 第17-47页 |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17-26页 |
3.1.1 研究思路和原则 | 第17-18页 |
3.1.1.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页 |
3.1.1.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对比原则 | 第17-18页 |
3.1.2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 第18-21页 |
3.1.2.1 不整合界面 | 第18-19页 |
3.1.2.2 初始洪泛面 | 第19页 |
3.1.2.3 主要洪漫面 | 第19-21页 |
3.1.2.4 一般洪漫面 | 第21页 |
3.1.3 层序划分对比结果及特征分析 | 第21-26页 |
3.1.3.1 高分辨层序地层单元格架的建立 | 第21-22页 |
3.1.3.2 单井层序单元的划分 | 第22页 |
3.1.3.3 层序单元剖面对比 | 第22-26页 |
3.1.3.4 单井基础数据表(体)的建立 | 第26页 |
3.2 油藏构造特征 | 第26-28页 |
3.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6-27页 |
3.2.2 构造特征 | 第27-28页 |
3.3 沉积微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8-47页 |
3.3.1 岩心相标志 | 第28-33页 |
3.3.2 测井相标志 | 第33-35页 |
3.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5-43页 |
3.3.4 沉积微微相平面展布规律 | 第43-47页 |
4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 | 第47-76页 |
4.1 储层特征研究 | 第47-57页 |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7-50页 |
4.1.2 储集层成岩作用 | 第50-52页 |
4.1.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评价 | 第52-57页 |
4.2 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 | 第57-76页 |
4.2.1 层内非均质特征 | 第57-65页 |
4.2.2 平面非均质特征 | 第65-69页 |
4.2.3 层间非均质特征 | 第69-76页 |
5 冲积扇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 第76-107页 |
5.1 冲积扇相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 第76-80页 |
5.1.1 流动单元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5.1.2 取心井流动单元划分 | 第77-79页 |
5.1.3 非取心井流动单元的划分 | 第79页 |
5.1.4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步骤 | 第79-80页 |
5.2 流动单元的类型评价及其特征分析 | 第80-107页 |
5.2.1 流动单元的类型 | 第80-82页 |
5.2.2 流动单元特征分析 | 第82-88页 |
5.2.3 三种方法划分的流动单元间关系及其含油性特征 | 第88-89页 |
5.2.4 流动单元的展布特征 | 第89-107页 |
6 结论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