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7页 |
| ·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7-10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7-8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8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10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10-29页 |
| ·GMS相关论述 | 第10-16页 |
|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 | 第10-12页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由来与进展 | 第12-13页 |
|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 第13-14页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 | 第14页 |
| ·GMS概述 | 第14-16页 |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16-20页 |
| ·生产要素—互通有无的根本 | 第17-18页 |
| ·需求条件—产业冲刺的动力 | 第18页 |
| ·相关或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 | 第18页 |
|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最后的三角习题 | 第18-19页 |
| ·机会角色—可遇不可求 | 第19页 |
| ·政府角色—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 第19-20页 |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0-23页 |
| ·比较优势原理 | 第20-21页 |
| ·比较优势原理和“钻石理论”的关系 | 第21-23页 |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3-25页 |
| ·产业结构的基本含义 | 第23-24页 |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4-25页 |
| ·有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综述 | 第25-29页 |
| ·民族地区经济的经济限性 | 第25-27页 |
| ·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滇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综述 | 第29-38页 |
| ·思茅市 | 第29-32页 |
| ·传统产业 | 第29-30页 |
| ·新兴产业 | 第30-32页 |
| ·西双版纳州 | 第32-34页 |
| ·传统产业 | 第32-33页 |
| ·新兴产业 | 第33-34页 |
| ·临沧市 | 第34-37页 |
| ·传统产业 | 第34-36页 |
| ·新兴产业 | 第36-37页 |
| ·综合分析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国内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综述 | 第38-49页 |
| ·广西地区 | 第38-41页 |
| ·资源情况 | 第38页 |
| ·产业情况 | 第38-39页 |
| ·外贸发展情况 | 第39-40页 |
| ·工业化政策 | 第40-41页 |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41页 |
| ·丽江地区 | 第41-42页 |
| ·红河地区 | 第42-43页 |
| ·文山州 | 第43-44页 |
| ·德宏州 | 第44-45页 |
| ·综合比较分析 | 第45-49页 |
| 第五章 周边国家产业结构分析 | 第49-56页 |
| ·越南、柬埔寨、老挝及缅甸产业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 ·越南 | 第49-50页 |
| ·柬埔寨 | 第50页 |
| ·老挝 | 第50-51页 |
| ·缅甸 | 第51页 |
| ·泰国产业结构分析 | 第51-52页 |
| ·综合比较分析 | 第52-56页 |
| 第六章 滇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路径选择、方式与政策支撑 | 第56-71页 |
| ·滇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 | 第56-58页 |
| ·滇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 第58-66页 |
| ·糖、茶、林产业继续作为优势产业加以大力发展 | 第58-60页 |
| ·大力发展电力产业 | 第60-61页 |
| ·大力发展机电产业 | 第61-66页 |
|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 第66页 |
| ·滇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 | 第66-69页 |
| ·滇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撑 | 第69-7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