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30页 |
| 1 新城疫及新城疫病毒概述 | 第11-17页 |
| ·病原学 | 第11页 |
| ·NDV的理化学特性 | 第11-12页 |
| ·NDV的生物学活性 | 第12页 |
| ·NDV的培养特性 | 第12-13页 |
| ·NDV的分子生物学 | 第13-14页 |
| ·NDV的致病性及其分子基础 | 第14-16页 |
| ·NDV的抗原性、基因型 | 第16页 |
| ·ND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防制 | 第16-17页 |
| 2 ND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 ·病原检测 | 第18页 |
| ·NDV的常规分离与鉴定 | 第18页 |
| ·电镜技术 | 第18页 |
|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8-23页 |
| ·红细胞凝集试验(HA)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 | 第18-19页 |
| ·琼脂扩散试验(AGP) | 第19页 |
| ·荧光抗体技术 | 第19-20页 |
| ·免疫组化技术 | 第20页 |
| ·乳胶凝集试验( LAT) | 第20页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0-23页 |
| ·分子主物学诊断技木 | 第23-25页 |
| ·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技术 | 第23-24页 |
| ·核酸探针技术 | 第24-25页 |
| ·抗多肽抗体技术 | 第25页 |
| 3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在ND(V)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9页 |
|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 第25-26页 |
|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ND(V)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 ·单克隆抗体在病毒蛋白结构及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 ·单克隆抗体用于变异分析及毒株分型 | 第27-29页 |
| ·单克隆抗体用于ND诊断 | 第29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 试验Ⅰ 抗鸡新城疫病毒 F48E9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0-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41页 |
| 1 材料 | 第30-34页 |
| ·实验动物与鸡胚 | 第30页 |
| ·病毒与细胞 | 第30页 |
| ·1%鸡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33页 |
| ·病毒增殖与纯化常用溶液与试剂 | 第30-31页 |
| ·小鼠免疫常用试剂 | 第31页 |
| ·细胞培养与融合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1-32页 |
| ·ELISA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 ·Folin酚法测蛋白浓度常用试剂 | 第33页 |
| ·纯化腹水常用试剂 | 第33页 |
| ·抗体标记常用试剂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 2 方法 | 第34-41页 |
| ·病毒的复制与纯化 | 第34页 |
| ·抗ND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4-38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38页 |
| ·抗新城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38-40页 |
| ·酶标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 1 病毒的增殖与纯化 | 第41页 |
| 2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检测方法--间接ELISA的建立 | 第41-42页 |
| 3 N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 第42-44页 |
| 4 NDV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 | 第44-47页 |
| 讨论 | 第47-51页 |
| 1 免疫原的制备 | 第47页 |
| 2 阳性杂交瘤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47-48页 |
| 3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48页 |
| 4 细胞融合中组织培养板的选择 | 第48-49页 |
| 5 腹水的制备 | 第49页 |
| 6 腹水的纯化 | 第49-50页 |
| 7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50页 |
| 8 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试验Ⅱ 单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52-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 1 材料 | 第52-53页 |
| 2 方法 | 第53-57页 |
| ·单抗夹心ELISA法的操作步骤 | 第53页 |
| ·单克隆抗体配对试验 | 第53页 |
| ·单抗夹心ELISA试验方法的优化 | 第53-55页 |
| ·包被单抗最佳包被浓度和酶标单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3页 |
| ·微量反应板的处理 | 第53页 |
| ·包被液的选择 | 第53-55页 |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55页 |
| ·酶标抗体稀释液的选择 | 第55页 |
|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55页 |
| ·底物最佳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5页 |
| ·单抗夹心ELISA试验方法的鉴定 | 第55-57页 |
| ·特异性抗体阻断试验 | 第55页 |
| ·敏感性检测 | 第55页 |
| ·重复性检测 | 第55-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 1 单克隆抗体配对试验 | 第57页 |
| 2 单抗夹心ELISA试验方法的优化 | 第57-61页 |
| ·包被单抗和酶标单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 ·紫外线照射反应板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包被液的选择 | 第59页 |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59-60页 |
| ·酶标抗体稀释液的选择 | 第60页 |
|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60-61页 |
| ·底物最佳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61页 |
| 3 单抗夹心ELISA试验方法的鉴定 | 第61-63页 |
| ·特异性 | 第61页 |
| ·敏感性 | 第61-62页 |
| ·重复性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6页 |
| 1 包被单抗和酶标单抗最佳配对的选择 | 第63页 |
| 2 关于单抗夹心ELISA试验条件的优化 | 第63-64页 |
| 3 关于单抗夹心ELISA试验的质量控制 | 第64-65页 |
| 4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附录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