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松论文--红松论文

阔叶红松林动态模拟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1页
   ·阔叶红松林的研究进展第9-19页
     ·红松林研究的历史第9-10页
     ·阔叶红松林研究进展第10-19页
       ·红松个体生态的研究第10-12页
         ·红松与光的关系第10-11页
         ·红松与水的关系第11页
         ·红松与温度的关系第11页
         ·红松与二氧化碳的关系第11-12页
       ·红松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第12-13页
         ·红松种群的结构第12-13页
         ·红松的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第13页
       ·阔叶红松林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第13-18页
         ·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第13-14页
         ·阔叶红松林的种间关联第14页
         ·阔叶红松林的多样性第14页
         ·阔叶红松林动态第14-16页
         ·干扰动态第16-18页
       ·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研究第18-19页
         ·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第18页
         ·阔叶红松林中的物质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第18-19页
   ·森林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9-27页
     ·森林动态模型的分类第19-22页
     ·森林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第22-27页
       ·分布模型第23-24页
         ·分布模型的更新第23页
         ·分布模型的生长和死亡第23-24页
       ·林隙模型(或林窗模型)第24-26页
         ·林隙模型的更新第24-25页
         ·林隙模型的生长第25页
         ·林隙模型的死亡第25-26页
       ·单木竞争空间模型第26-27页
         ·单木竞争空间模型的更新第26页
         ·单木竞争空间模型的死亡第26页
         ·单木竞争空间模型的生长第26-27页
   ·东北阔叶红松林森林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第27-30页
     ·阳含熙的马氏链模型第27-28页
     ·其它的林隙模型第28-29页
       ·邵国凡的KOPIDE模型第28页
       ·桑卫国等的FOROAK模型第28页
       ·陈雄文等的BKPF模型第28页
       ·延晓冬等的NEWCOP模型第28-29页
     ·模型的应用及其模拟结果第29-30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模型的建立第31-49页
   ·模型种类的选择第31-33页
     ·阔叶红松林自我维持的机制第31-32页
     ·模型类别选择与过程分析第32-33页
   ·林木生长子模型第33-36页
     ·胸径最优生长模型第33-35页
     ·光限制因子第35-36页
     ·温度限制因子第36页
     ·湿度限制因子第36页
   ·林木死亡子模型第36-37页
   ·林木更新子模型第37-42页
     ·阔叶红松林中阔叶树的更新模型第38-39页
     ·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更新模型第39-42页
   ·模拟样方的大小及数量第42-43页
     ·模拟样方的大小第42-43页
     ·模拟样方的数量第43页
   ·模型的实现第43-49页
     ·面向对象方法第44页
     ·本模型的面向对象分析第44-46页
     ·本模型的主程序流程第46-47页
     ·本模型的实现第47-49页
第三章 参数设定与模型检验第49-57页
   ·模型参数的校准或选择第49-54页
     ·叶面积与胸径关系参数的校正第49-52页
     ·光反应曲线参数第52-53页
     ·模型中使用的参数第53-54页
   ·模型验证第54-57页
     ·红松更新模型的检验第54-55页
     ·整体模型的验证检验第55-57页
第四章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第57-67页
   ·模拟红松不同采种强度对森林动态的影响第57-61页
     ·模拟地点自然概况第57页
     ·模拟用数据第57-58页
     ·模拟结果第58-60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60-61页
   ·模拟松鼠狩猎对森林动态的影响第61-67页
     ·每年都狩猎情况下阔叶红松林动态的模拟第61-65页
       ·模拟结果第61-63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63-65页
     ·结论与分析第65-67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67-69页
   ·结论第67页
   ·模型的不足之处第67-6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9-77页
附件第77-90页
导师简介第90-91页
个人简介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OC软硬件协同设计自适应粒度算法研究
下一篇:新型催化材料——磷化钨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