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6350白车身疲劳寿命台架试验方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车身强度台架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有限元技术的发展与概况 | 第15-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有限元理论基础及ANSYS软件介绍 | 第18-28页 |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有限元法的弹性力学基础 | 第18-20页 |
·板壳理论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ANSYS软件介绍 | 第25-28页 |
·ANSYS软件的优点 | 第25-26页 |
·ANSYS软件的基本过程 | 第26-28页 |
3 台架试验载荷的计算 | 第28-36页 |
·引言 | 第28页 |
·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车身动力学分析参数设置 | 第31-32页 |
·各工况悬架与车身连接处作用力及其分力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4 试验载荷下车身应力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 | 第36-56页 |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有限元分析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6-37页 |
·试验方案一分析结果 | 第37-43页 |
·前轮上下振动工况 | 第37-38页 |
·前轮转向工况 | 第38-39页 |
·前轮相前制动工况 | 第39页 |
·前轮向后制动工况 | 第39-40页 |
·后轮上下振动工况 | 第40-41页 |
·后轮转向工况 | 第41页 |
·后轮向前制动工况 | 第41-42页 |
·后轮向后制动工况 | 第42-43页 |
·试验方案二分析结果 | 第43-50页 |
·前轮上下振动工况 | 第43-44页 |
·前轮上下振动加转向工况 | 第44页 |
·前轮上下振动加制动工况 | 第44-45页 |
·后轮上下振动工况 | 第45-46页 |
·后轮上下振动和制动共同作用工况 | 第46-47页 |
·后轮上下振动和侧向力共同作用工况(两侧) | 第47-48页 |
·后轮上下振动和侧向力共同作用工况(左侧) | 第48-49页 |
·后轮上下振动和侧向力共同作用工况(右侧) | 第49-50页 |
·车身高应力区疲劳寿命估算 | 第50-55页 |
·高周疲劳估算方法 | 第50-51页 |
·低周疲劳估算方法 | 第51-52页 |
·车身疲劳寿命估算结果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5 实际路谱激励下车身应力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 | 第56-72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60页 |
·悬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道路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接触的定义 | 第59-60页 |
·计算控制参数 | 第6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8页 |
·前围板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前轮轮包面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第二横梁上支耳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A柱分析结果 | 第64页 |
·B柱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后桥弹簧支座分析结果 | 第65-66页 |
·后桥横拉杆支耳分析结果 | 第66页 |
·纵梁后部支耳分析结果 | 第66-67页 |
·车身后部窗框分析结果 | 第67-68页 |
·整车模拟车身高应力区疲劳寿命估算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6 车身台架强度试验方法和规范的提出 | 第72-82页 |
·整体应力分布和疲劳寿命比较 | 第72-74页 |
·局部应力分布和疲劳寿命比较 | 第74-79页 |
·前围板比较 | 第74-75页 |
·前轮轮包面比较 | 第75-76页 |
·A柱比较 | 第76页 |
·B柱比较 | 第76-77页 |
·后桥减振弹簧支座比较 | 第77-78页 |
·后桥横拉杆支耳比较 | 第78-79页 |
·对比结果分析 | 第79页 |
·车身强度台架试验方法和规范的提出 | 第79-80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7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