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河湾路基边坡侵蚀理论与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本文的立论背景第10页
   ·本文的研究目标第10-11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河湾水流运动特性第11页
     ·泥沙起动机理与起动流速第11-12页
     ·河湾路基的侵蚀机理第12-13页
     ·河湾路基的整体稳定性第13-14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河湾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第15-31页
   ·河湾水流运动方程第15-16页
   ·河湾水面形态试验研究第16-19页
     ·河湾水面形状特点第16页
     ·水面横比降第16-18页
     ·水面超高第18-19页
   ·河湾纵向流速理论与试验研究第19-22页
     ·河道水流流速分布第19-20页
     ·河湾纵向流速分布规律第20-22页
   ·河湾环流理论与试验研究第22-29页
     ·河湾水流流向特点第22-23页
     ·河湾环流形成机理第23页
     ·河湾环流流速分布规律第23-28页
     ·河湾环流强度与沿程发展第28-29页
   ·河湾边界切应力计算第29-30页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河湾凹岸路基边坡泥沙起动机理试验研究第31-53页
   ·泥沙的基本性质第31-34页
     ·颗粒大小与形状第31-32页
     ·沙样筛分累计频率曲线第32页
     ·泥沙粒径的选定第32-33页
     ·粒径的均匀程度第33页
     ·孔隙率第33-34页
     ·水下休止角第34页
   ·泥沙运动的基本问题第34-40页
     ·泥沙的受力情况第34-36页
     ·泥沙的运动形式第36页
     ·泥沙起运动判别标准第36-37页
     ·泥沙起动条件第37-40页
   ·河湾凹岸路基边坡泥沙起动理论分析第40-46页
     ·凹岸路基边坡泥沙颗粒受力分析第40-41页
     ·凹岸路基边坡泥沙起动流速第41-43页
     ·凹岸路基边坡泥沙起动概率分析第43-46页
   ·河湾凹岸路基边坡泥沙起动试验研究第46-52页
     ·试验基本条件第46-47页
     ·试验步骤第47-48页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48-50页
     ·凹岸路基边坡泥沙起动流速公式试验验证第50-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河湾路基侵蚀机理与抗冲稳定坡度研究第53-64页
   ·河岸路基侵蚀类型第53-54页
   ·河湾路基侵蚀机理第54-56页
     ·河湾水流对路基的淘刷第54页
     ·河湾路基的崩塌第54-56页
     ·淘刷与崩塌的关系第56页
   ·河湾路基抗冲稳定坡度第56-61页
     ·凹岸路基边坡泥沙支撑角第56-57页
     ·凹岸路基边坡泥沙颗粒三维受力模式第57-58页
     ·凹岸路基边坡稳定坡度方程组第58-60页
     ·凹岸路基抗冲稳定坡度计算第60-61页
   ·河湾路基侵蚀形态试验研究第61-63页
     ·概化模型简介第61页
     ·侵蚀前后边坡形态对比第61-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河湾路基冲刷崩塌理论模式与稳定性研究第64-79页
   ·河湾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第64-65页
   ·河湾路基稳定性分析第65-75页
     ·河湾路基冲刷崩塌理论模式的建立第65-66页
     ·河湾路基冲刷范围计算第66-67页
     ·孔隙水压力计算第67-69页
     ·静水压力计算第69-71页
     ·动水压力计算第71-72页
     ·河湾路基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第72-75页
   ·算例与结果分析第75-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河湾路基的防治措施第79-87页
   ·直接护坡第79-82页
     ·植被护坡第79页
     ·抛石护坡第79-81页
     ·挡土墙护坡第81页
     ·铺砌护坡第81-82页
   ·间接护坡第82-86页
     ·丁坝第83-84页
     ·丁坝群第84-86页
   ·综合治理第86页
   ·小结第86-8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87-90页
   ·结论第87-89页
   ·问题与建议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附录A第94-98页
附录B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污水干管系统选线最优化决策方法研究
下一篇:美国与中国战时生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