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2页 |
·配电网规划的意义 | 第7页 |
·配电网优化规划的内容 | 第7-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本文工作 | 第11-12页 |
2 配电网优化规划模型简析 | 第12-15页 |
·最小运输费用模型 | 第12-13页 |
·网络模型 | 第13页 |
·基于线路选择的非线性模型 | 第13-15页 |
3 配电网优化规划算法分析 | 第15-35页 |
·通用优化算法简介 | 第15-17页 |
·通用优化算法的分类 | 第15页 |
·邻域搜索法的分类 | 第15-16页 |
·随机法的搜索策略 | 第16-17页 |
·支路交换算法 | 第17页 |
·进化计算(EC) | 第17-30页 |
·进化计算的起源 | 第17-18页 |
·遗传算法 | 第18-25页 |
·进化规划 | 第25-27页 |
·进化算法对约束条件的处理 | 第27-28页 |
·进化算法的种群规模 | 第28页 |
·进化算法的选择算子与适值函数 | 第28-29页 |
·进化规划和进化策略中变异算子的变异量 | 第29-30页 |
·禁忌算法(TS) | 第30-31页 |
·模拟退火法(SA:SIMULATED ANNEALING) | 第31-34页 |
·综述 | 第34-35页 |
4 含可靠性约束的配电网优化规划模型 | 第35-42页 |
·线路走径 | 第36页 |
·中间节点 | 第36-37页 |
·可靠性 | 第37-40页 |
·原有网络的改建 | 第40页 |
·线路型号与回数 | 第40页 |
·多种负荷条件的处理 | 第40-41页 |
·本文模型的不足 | 第41-42页 |
5 引入专有知识的配电网进化优化算法 | 第42-73页 |
·本文算法的总体流程 | 第42-44页 |
·初始化群体 | 第44-45页 |
·编码方案 | 第44-45页 |
·种群规模 | 第45页 |
·网络构成 | 第45-52页 |
·建立新的配电网络的总体流程 | 第48页 |
·将新负荷连接到原有运行树中,构成新的运行树 | 第48-49页 |
·以运行树为基础建立网络及其各种运行状态 | 第49-51页 |
·为运行树建立联络线 | 第51-52页 |
·变异算子 | 第52-59页 |
·重构算子 | 第52-54页 |
·联络线的变异 | 第54页 |
·change算子 | 第54页 |
·adjust算子 | 第54-59页 |
·线路型号与回数的选择 | 第59-65页 |
·确定线路型号与回数的完整步骤 | 第60-62页 |
·正常运行时线路电流的估算 | 第62页 |
·故障时线路电流的估算 | 第62页 |
·状态转换时线路电流的估算 | 第62页 |
·为已建线路配置型号回数 | 第62-64页 |
·为新建线路配置型号回数 | 第64页 |
·按线路的最大电流配置型号和回数 | 第64-65页 |
·局限性 | 第65页 |
·选择算子与适值函数 | 第65-68页 |
·选择算子 | 第65-66页 |
·适值函数 | 第66-68页 |
·精英训练 | 第68-69页 |
·变异率 | 第69-70页 |
·change算子的变异量 | 第69-70页 |
·adjust算子的变异量 | 第70页 |
·变异率的自动调节 | 第70页 |
·交叉重组算子 | 第70-71页 |
·收敛性 | 第71页 |
·本文算法的不足 | 第71-73页 |
6 实验及其分析 | 第73-86页 |
·算例 | 第73-76页 |
·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76-85页 |
·配电网优化问题的复杂性与建设费用、运行费用之间的关系 | 第76页 |
·父代参与竞争 | 第76-77页 |
·为新负荷建立供电线路 | 第77页 |
·重构算子闭环时限制线路长度 | 第77页 |
·重构开、闭环时考虑建设费用 | 第77-78页 |
·重构开、闭环时考虑网损 | 第78页 |
·重构闭环时考虑建设费用或网损的概率与电价的关系 | 第78-79页 |
·重构闭环时考虑建设费用或网损的比例 | 第79页 |
·建立联络线时考虑建设费用和备用范围 | 第79-80页 |
·精英训练 | 第80-81页 |
·选择算子 | 第81页 |
·变异率的动态调节 | 第81-82页 |
·考虑多种负荷状态的效果 | 第82-83页 |
·原有网络的改建 | 第83-84页 |
·56节点实例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7 软件实现 | 第86-96页 |
·JAVA简介 | 第86页 |
·软件设计 | 第86-95页 |
·软件功能 | 第95页 |
·软件的不足 | 第95-96页 |
8 结束语 | 第96-99页 |
·工作总结 | 第96-98页 |
·解决的问题 | 第96-97页 |
·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97-98页 |
·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