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1 、1 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 第7页 |
| 1 、2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 1 、3 论文的基本结构及主要观点 | 第8-9页 |
| 第一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观点 | 第9-16页 |
| 1 、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 第9页 |
| 1 、2 货币中性理论 | 第9-13页 |
| ·古典经济学派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第9-10页 |
| ·瑞典学派货币非中性论和经济“一分法” | 第10页 |
|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 | 第10-11页 |
| ·货币主义的短期货币非中性论和长期货币中性论 | 第11-12页 |
| ·新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 第12-13页 |
|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 第13页 |
| ·总结 | 第13页 |
| 1 、3 中国经济学界的观点 | 第13-14页 |
| 1 、4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及有效性分析 | 第16-20页 |
| 2 、1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 第16-17页 |
|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概况 | 第16页 |
| ·中国1998-2002年货币政策实践的具体措施 | 第16-17页 |
| 2 、2 中国1998-2002年货币政策效果的客观评价 | 第17-18页 |
| 2 、3 对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辩证分析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开放经济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20-32页 |
| 3 、1 中国经济开放的现状及趋势 | 第20页 |
| 3 、2 开放经济下金融运行机制的变化 | 第20-21页 |
| 3 、3 经济开放度增大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21-28页 |
| 3 、3、1 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 第22-23页 |
| 3 、3、2 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 第23-24页 |
| 3 、3、3 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 | 第24页 |
| 3 、3、4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24-25页 |
| 3 、3、5 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 第25-28页 |
| 3 、3、6 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 第28页 |
| 3 、4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冲突 | 第28-32页 |
|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 | 第28-29页 |
| ·中国内外均衡三次明显的冲突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借鉴 | 第32-35页 |
| ·货币政策目标由数量指标转为价格指标 | 第32-33页 |
| ·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 第33页 |
| ·重视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 第35-41页 |
| 5 、1 重新评估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 第35-36页 |
| 5 、2 调整货币政策的操作体系 | 第36-37页 |
| 5 、3 注重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协调配合 | 第37-39页 |
| 5 、4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