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虚拟人的运动生成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符号对照表第12-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30页
   ·三维虚拟人技术第16-26页
     ·虚拟人技术的现实意义第16-17页
     ·虚拟人的多层模型第17-18页
     ·虚拟人的数据处理流程第18-19页
     ·虚拟人技术的发展概况第19-22页
     ·应用领域及前景第22-26页
   ·虚拟人的运动生成及控制技术第26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26-27页
   ·论文的主要贡献第27-28页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第28-30页
第2章 虚拟人的运动生成及控制技术第30-44页
   ·引言第30页
   ·虚拟人的几何表达第30-33页
     ·人体骨骼层第30-31页
     ·人体肌肉层第31-32页
     ·人体皮肤层第32-33页
   ·虚拟人的运动生成及控制第33-42页
     ·虚拟人骨骼结构的表达第33-34页
     ·运动学方法第34-38页
     ·动力学方法第38-40页
     ·运动捕捉方法第40-41页
     ·目标驱动方法第41-42页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42-43页
     ·多刚体系统理论第42页
     ·简化与假设第42页
     ·树模型与低序体阵列第42页
     ·本文方法的主要特点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虚拟人的多刚体系统模型第44-72页
   ·引言第44页
   ·人体骨骼结构分析第44-47页
   ·虚拟人的简化模型第47-51页
     ·运动关节的简化第47-48页
     ·虚拟人的骨架模型第48页
     ·运动自由度的简化第48-50页
     ·人体相关测量数据第50-51页
   ·虚拟人的多刚体系统模型第51-56页
     ·基本定义第51-52页
     ·虚拟人坐标系的设定第52-53页
     ·虚拟人的树模型第53-55页
     ·低序体阵列第55-56页
   ·模型分析第56-59页
     ·模型的可扩展性第57-58页
     ·复杂分支结构的表达第58页
     ·递归计算第58-59页
   ·虚拟人多刚体系统模型的运动学分析第59-69页
     ·铰的相对运动第59-63页
     ·邻接体的相对运动第63-64页
     ·典型体的绝对姿态、角速度与角加速度第64-65页
     ·典型体质心的位置、速度与加速度第65-69页
   ·算法分析与描述第69-71页
     ·数据结构描述第69-70页
     ·运动学递归算法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4章 虚拟人的行走模型及其仿真第72-100页
   ·引言第72页
   ·虚拟人的行走模型第72-78页
     ·行走运动的时空特性分析第72-75页
     ·行走运动的步态模式分析第75-77页
     ·行走运动的关键步态第77-78页
   ·基于Bezier样条曲线的虚拟人运动轨迹的构造方法第78-85页
     ·基本思路第78-79页
     ·虚拟人重心运动轨迹的构造第79-83页
     ·虚拟人重心运动轨迹的修正第83-84页
     ·虚拟人脚部运动轨迹的构造第84-85页
   ·基于限时梯度投影的虚拟人行走运动的生成方法第85-92页
     ·基本思路第85-86页
     ·基于梯度投影的约束非线性规划方法第86-89页
     ·限时梯度投影法第89-91页
     ·算法分析第91-92页
   ·上肢关节及身体的运动求解第92-94页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94-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虚拟人的广义行走模型及交互控制技术第100-110页
   ·引言第100页
   ·虚拟人的广义行走模型第100-103页
     ·人类运动特性分析第100-101页
     ·广义行走模型的概念第101页
     ·第1类广义行走模型第101-102页
     ·第2类广义行走模型第102-103页
   ·虚拟人的交互控制方法第103-109页
     ·交互控制流程第103-104页
     ·快速行走运动的交互调整第104页
     ·跑步运动的交互调整第104-106页
     ·蹑手蹑脚行走的交互调整第106-107页
     ·大摇大摆行走的交互调整第107-108页
     ·复杂运动生成的一般方法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4页
   ·研究总结第110-112页
   ·研究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第123页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灰土工程性状及灰土挤密桩承载机理研究
下一篇:雍乾嘉时期的胥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