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 | 第13-19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三、 论证思路 | 第14-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主要观点 | 第17-18页 |
六、 理论创新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公开传播权概念研究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公开传播权及其特点 | 第20-24页 |
一、 部分国家立法中规定的公开传播权及其特点 | 第21-23页 |
二、 国际条约中规定的公开传播权及其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公开传播权的界定方法 | 第24-29页 |
一、 复制权、演绎权不属于公开传播权 | 第25-26页 |
二、 出租权、发行权不属于公开传播权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公开传播权概念的界定 | 第29-32页 |
一、 对“著作权传播权说”的分析 | 第29-30页 |
二、 对“公众获取作品传播权说”的分析 | 第30页 |
三、 对“与复制、发行权区分的传播权利说”的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公开传播权产生规律研究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公开表演权产生的特点 | 第32-36页 |
第二节 戏剧作品公开表演权后于复制权设立的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一、 经济利益因素决定戏剧作品公开表演权首先设立 | 第37-39页 |
二、 经济利益因素决定复制权先于戏剧作品公开表演权设立 | 第39-42页 |
三、 经济利益因素视野下公开表演权的产生规律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公开传播权发展规律研究 | 第43-79页 |
第一节 新型技术催生新型专有权利 | 第43-74页 |
一、 机械表演技术催生机械表演权 | 第43-49页 |
二、 电影技术催生电影作品表演权 | 第49-57页 |
三、 广播技术催生广播权 | 第57-67页 |
四、 数字传播技术催生向公众传播权 | 第67-74页 |
第二节 新型专有权利的定性 | 第74-77页 |
一、 表演权的定性 | 第74-75页 |
二、 广播权的定性 | 第75-76页 |
三、 向公众传播权的定性 | 第76-77页 |
第三节 新型技术下公开传播权的发展规律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公开传播权构成要件演进规律研究 | 第79-106页 |
第一节 公开传播权控制行为范围的扩张 | 第79-85页 |
一、 早期仅控制剧院中的公开表演行为 | 第79-81页 |
二、 后期控制任一场合的公开表演行为 | 第81-83页 |
三、 公开传播权控制行为扩张的原因分析 | 第83-85页 |
第二节 公开传播权营利要件的演进 | 第85-93页 |
一、 公开传播权营利要件的产生 | 第85-88页 |
二、 公开传播权营利要件的发展 | 第88-91页 |
三、 公开传播权营利要件的删除 | 第91-92页 |
四、 公开传播权营利要件演进的原因分析 | 第92-93页 |
第三节 公开传播权公开要件的演进 | 第93-104页 |
一、 广播技术应用之前公开传播权的公开要件 | 第93-99页 |
二、 广播技术应用后公开传播权的公开要件 | 第99-103页 |
三、 数字传播技术时代公开传播权的公开要件 | 第103-104页 |
四、 公开传播权公开要件演进的原因分析 | 第104页 |
第四节 公开传播权构成要件的演进规律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我国《著作权法》公开传播权利体系的重构 | 第106-129页 |
第一节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公开传播权 | 第106-108页 |
一、 《著作权法》规定的复制权、演绎权不属于公开传播权 | 第107页 |
二、 《著作权法》规定的发行权、出租权不属于公开传播权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著作权法》中公开传播权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108-123页 |
一、 《著作权法》中公开传播权利的具体分析 | 第109-118页 |
二、 《著作权法》公开传播权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8-123页 |
第三节 《著作权法》公开传播权体系的重构 | 第123-129页 |
一、 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123-127页 |
二、 修法建议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7-139页 |
后记 | 第139-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