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序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21页 |
| ·接收机历史回顾 | 第11-12页 |
| ·先进的RF接收机 | 第12-19页 |
| ·镜像抑制 | 第13-14页 |
| ·Hartley镜像抑制结构 | 第13-14页 |
| ·Weaver镜像抑制结构 | 第14页 |
| ·两种结构的比较 | 第14-15页 |
| ·零中频接收机 | 第15-17页 |
|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中频接收机 | 第17-18页 |
| ·先进接收机结构的比较 | 第18-19页 |
| ·项目概况 | 第19-20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2-30M短波电台接收机射频前端指标 | 第21-34页 |
| ·噪声特性分析--接收机噪声系数(Noise figure) | 第21-25页 |
| ·噪声的来源 | 第21-22页 |
| ·热噪声 | 第21-22页 |
| ·散粒噪声 | 第22页 |
| ·闪烁噪声 | 第22页 |
| ·噪声系数(Noise Figure) | 第22-23页 |
| ·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 | 第23-25页 |
| ·接收机灵敏度(Sensitivity) | 第25-26页 |
| ·压缩点、最小可检测信号(MDS)和动态范围(DR) | 第26-27页 |
| ·1-dB压缩点 | 第27页 |
| ·最小可检测信号MDS | 第27页 |
| ·动态范围DR | 第27页 |
| ·互调失真--三阶截断点IP3 | 第27-31页 |
| ·无杂散响应动态范围(SFDR) | 第31-32页 |
| ·接收机内部杂散响应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接收机射频前端系统设计 | 第34-54页 |
| ·大动态范围系统设计 | 第34-51页 |
| ·自动增益控制(AGC)原理 | 第35-40页 |
| ·线性AGC模型分析 | 第35-39页 |
| ·AGC系统模块 | 第39-40页 |
| ·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AGC设计 | 第40-45页 |
| ·PIN二极管原理极其特性 | 第40-42页 |
| ·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 | 第42-45页 |
| ·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AGC实现 | 第45页 |
| ·可变增益放大器(VGA)AGC设计 | 第45-47页 |
| ·可变增益放大器(VGA) | 第45-47页 |
| ·可变增益放大器(VGA)实现AGC | 第47页 |
| ·多级AGC实现大动态范围 | 第47-50页 |
| ·提高动态范围其他方法 | 第50-51页 |
| ·高线性度系统设计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2-30MHz短波电台接收机射频前端研制 | 第54-71页 |
| ·项目系统主要指标要求 | 第54页 |
| ·系统设计与论证 | 第54-58页 |
| ·系统原理框图及工作原理 | 第54-56页 |
| ·系统原理框图 | 第54页 |
| ·系统工作原理 | 第54-56页 |
| ·系统设计可行性论证 | 第56-58页 |
| ·系统线性度指标 | 第56-57页 |
| ·系统总噪声系数计算及灵敏度指标 | 第57-58页 |
| ·系统动态范围及无杂散动态范围 | 第58页 |
| ·镜像抑制及中频抑制指标 | 第58页 |
| ·2~30MHz短波电台接收机射频前端实现 | 第58-68页 |
| ·AGC单元 | 第58-61页 |
| ·前端预选器与系统中的滤波器实现 | 第61-64页 |
| ·放大与变频模块的选择 | 第64-66页 |
| ·系统设计与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66-68页 |
| ·系统最终测试结果 | 第68-71页 |
| ·测试结果与输出频谱图 | 第68-71页 |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79页 |
| 附录1 测试仪器 | 第76页 |
| 附录2 两版实测电路 | 第76-77页 |
| 附录3 预选器中椭圆带通滤波器电路及仿真图 | 第77-79页 |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