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外文摘要 | 第6-8页 |
| 综述 | 第8-23页 |
| 引言 | 第23-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59页 |
| 1 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活性产物粗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的证实 | 第31-33页 |
| ·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 | 第31页 |
| ·活性组分的证实及活性组分的分离 | 第31-32页 |
| ·Z相及S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 2 RCEF0718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33页 |
| 3 活性产物的分离提取 | 第33-35页 |
| ·菌丝体的去除 | 第33页 |
| ·多糖的去除 | 第33-34页 |
| ·乙酸乙酯与发酵液的最佳萃取体积研究 | 第34页 |
| ·乙酸乙酯与发酵液的最佳萃取次数研究 | 第34-35页 |
| 4 活性组分的纯化工艺 | 第35-37页 |
| ·吸咐层析 | 第35页 |
| ·固定相的选择 | 第35-36页 |
| ·薄层层析 | 第35-36页 |
| ·柱层析法 | 第36页 |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最佳展开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 ·展开剂选择原理 | 第36页 |
| ·最佳展开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最佳洗脱液的选择 | 第37页 |
| ·凝胶色谱 | 第37页 |
| 5 纯度实验 | 第37-4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37-40页 |
| ·薄层层析分析 | 第40-41页 |
| 6 Z相中不同组分组成研究 | 第41-44页 |
| ·Z相HPLC分析 | 第41页 |
| ·纯组分标准曲线的绘制及Z相中不同组分组成研究 | 第41-44页 |
| 7 纯化后活性组分的结构鉴定与分析 | 第44-56页 |
| ·质谱分析(MS) | 第44-45页 |
| ·低分辨质谱 | 第44-45页 |
| ·高分辨质谱 | 第45页 |
| ·核磁共振(NMR) | 第45-56页 |
| ·氢谱分析 | 第45页 |
| ·碳谱分析 | 第45-46页 |
| ·碳氢偶合谱分析 | 第46-47页 |
| ·远程偶合谱分析 | 第47-56页 |
| 8 纯组分的肿瘤抑制活性与细胞毒性(MTT) | 第56-59页 |
| ·纯组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 | 第56-58页 |
| ·纯组分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性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