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1 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遗传学研究 | 第9-11页 |
·生理生化研究 | 第11-12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2-14页 |
·基因多态性与杂种优势 | 第12页 |
·表观遗传改变与杂种优势 | 第12-13页 |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13-14页 |
2 种子早期发育的分子生物学 | 第14-18页 |
·质膜融合与核融合机理 | 第14-15页 |
·极性的建立 | 第15-16页 |
·胚胎形态建成 | 第16页 |
·胚乳早期发育 | 第16-17页 |
·种子早期发育与双亲效应 | 第17-18页 |
·母体效应 | 第17页 |
·父本基因组修饰 | 第17-18页 |
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方法 | 第18-23页 |
·mRNA差异显示法 | 第18-19页 |
·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9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 | 第19-20页 |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法 | 第20-21页 |
·代表性序列差别分析 | 第21-22页 |
·cDNA微阵列 | 第22-23页 |
4 立论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立论依据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小麦杂交当代和亲本自交种子发育早期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授粉后6天的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 | 第26-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寡核苷酸引物 | 第26页 |
·总RNA提取和纯化 | 第26-27页 |
·cDNA合成和PCR扩增 | 第27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染色 | 第27页 |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重复PCR扩增的效果 | 第27-28页 |
·基因表达类型 | 第28页 |
·不同表达模式基因的可能表达部位 | 第28-29页 |
·不同基因表达类型的比例 | 第29-31页 |
·基因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授粉后12天的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 | 第33-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重复PCR扩增的效果 | 第33-35页 |
·基因表达模式及其比例 | 第35页 |
·基因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授粉后12天与授粉后6天基因差异表达模式比例和相关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36-37页 |
·重复PCR扩增的条带数 | 第36页 |
·基因差异表达比例 | 第36页 |
·基因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扩增片段的可重复性 | 第37页 |
·不同基因表达类型的比例 | 第37-38页 |
·基因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点杂交验证和同源性比较 | 第39-61页 |
第一节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点杂交验证、克隆和测序 | 第39-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4页 |
·供试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4页 |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展示 | 第39-41页 |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回收以及再扩增 | 第41页 |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杂交验证 | 第41-43页 |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43-44页 |
·DNA测序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回收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和反向Northern验证 | 第44-46页 |
·cDNA-AFLP技术回收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和点杂交验证 | 第46-52页 |
·回收片段在小麦授粉后12天种子中的表达验证 | 第46-50页 |
·回收片段在小麦授粉后6天种子中的表达验证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同源性比较结果的分析 | 第52-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2-57页 |
3 讨论 | 第57-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