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上篇 理论篇 | 第21-69页 |
第1章 总论 | 第21-28页 |
·研究问题的展示 | 第21-25页 |
·研究背景及思路 | 第25-27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7-28页 |
第2章 理论借鉴 | 第28-36页 |
·马克思关于信用的理论 | 第28-31页 |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出发点 | 第28页 |
·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理论 | 第28-31页 |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理论 | 第31-36页 |
·古典学派主要经济学家关于信用的基本思想 | 第31-32页 |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银行信用功能的学说 | 第32-34页 |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银行信贷管理的理论 | 第34-36页 |
第3章 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的理论框架 | 第36-54页 |
·与信用相近的有关概念区分 | 第36-40页 |
·信用概念的发展 | 第36-37页 |
·信用的本质规定 | 第37-38页 |
·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38-40页 |
·与信用关系衍生的概念界定 | 第40-43页 |
·信用关系概念的界定 | 第40页 |
·信用制度 | 第40-41页 |
·信用形式 | 第41-42页 |
·信用工具 | 第42-43页 |
·信用关系基本要素及运行机制 | 第43-48页 |
·信用关系基本要素 | 第43-45页 |
·信用关系运行机制 | 第45-48页 |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 第48-51页 |
·信用经济主要特征 | 第48-49页 |
·信用的地位和作用 | 第49-51页 |
·信用关系破裂的负面效应分析 | 第51-54页 |
第4章 信用关系的建立及风险控制 | 第54-69页 |
·良好信用关系的构筑条件及标准 | 第54-59页 |
·良好信用关系的构筑条件 | 第54-58页 |
·良好信用关系的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信用关系的风险产生运行机理 | 第59-63页 |
·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 第59-60页 |
·信用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 第60-63页 |
·银行信用风险是信用风险的集中表现 | 第63-65页 |
·信用风险预警分析 | 第65-69页 |
·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65页 |
·构建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应考虑的问题 | 第65-66页 |
·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框架 | 第66-67页 |
·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具体指标设计 | 第67-69页 |
中篇 实证篇 | 第69-124页 |
第5章 西方市场主体信用关系运行实证考察 | 第69-79页 |
·美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运行的实证考察 | 第69-73页 |
·欧洲大陆国家市场主体信用关系运行考察 | 第73-74页 |
·西方各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运行的异同 | 第74-76页 |
·西方各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运行的共性 | 第74-76页 |
·西方市场主体信用关系运行的差异性 | 第76页 |
·西方信用关系完善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76-79页 |
·西方信用关系完善的经验借鉴 | 第76-77页 |
·对西方信用关系完善中的反思 | 第77-79页 |
第6章 中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运行现状透视 | 第79-97页 |
·市场主体信用关系在我国的发展 | 第79-82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用关系概览 | 第79-82页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信用体制的变化 | 第82页 |
·中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现状描述 | 第82-88页 |
·政府信用持续扩张 | 第82-84页 |
·银行信用规模迅速增长 | 第84-86页 |
·商业信用快速发展 | 第86-87页 |
·消费信用已起步发展 | 第87-88页 |
·民间信用发展迅速 | 第88页 |
·中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现实特征 | 第88-91页 |
·中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问题诊断 | 第91-97页 |
·政府信用质量状况不佳 | 第91-92页 |
·银行信用风险居高不下 | 第92-93页 |
·商业信用发展质量较差 | 第93-95页 |
·消费信用发展较迟缓 | 第95-96页 |
·民间信用发展极不规范 | 第96-97页 |
第7章 中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不佳的影响 | 第97-111页 |
·阻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 第97-100页 |
·损坏企业声誉,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 第97-98页 |
·企业交易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下降 | 第98-99页 |
·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发展困难 | 第99-100页 |
·社会债务链条和债务风险增加 | 第100页 |
·影响居民的个人信用消费 | 第100-103页 |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影响居民信用消费 | 第101-102页 |
·信用消费发展缓慢制约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 第102-103页 |
·妨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 第103-106页 |
·信用危机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打折扣 | 第103-104页 |
·信用关系恶化将阻碍经济发展 | 第104页 |
·信用风险的积累会导致金融危机隐患 | 第104-105页 |
·信用信用缺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 第105-106页 |
·影响国家的声誉及其形象 | 第106-109页 |
·制约社会精神文明长足进步 | 第109-111页 |
第8章 中国市场主体信用关系不佳的原因 | 第111-124页 |
·居民信用文化素质较低 | 第111-114页 |
·企业经营的信用意识淡薄 | 第114页 |
·市场经济主体信息不对称 | 第114-116页 |
·市场主体产权关系不明晰 | 第116-118页 |
·专门化的信用制度不完善 | 第118-121页 |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121-122页 |
·信用的法制保障不够健全 | 第122-124页 |
下篇 政策篇 | 第124-154页 |
第9章 市场主体信用关系正常化的制度设计 | 第124-139页 |
·建立信用关系的法律体系 | 第124-127页 |
·完善信用方面立法 | 第124-126页 |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 第126-127页 |
·制定科学的资信评估制度 | 第127-130页 |
·制定合理的信用担保制度 | 第130-133页 |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 第133-139页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第139-154页 |
·研究结论 | 第139-142页 |
·政策运用 | 第142-154页 |
·竭力提高居民的信用意识 | 第142-145页 |
·明确市场主体的产权关系 | 第145-147页 |
·创造信用关系的良好环境 | 第147-149页 |
·规范政府在信用活动中行为 | 第149-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7页 |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