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0-17页 |
一、 大陆法系中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10-13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13-14页 |
三、 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14-17页 |
第二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依据 | 第17-22页 |
一、 善意取得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 | 第17-18页 |
二、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三、 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三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2-33页 |
一、 世界各国民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的规定 | 第22页 |
二、 对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的思考--善意取得适用于不动产吗 | 第22-23页 |
三、 作为善意取得制度标的物的动产 | 第23-33页 |
第四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33-41页 |
一、 客体要件 | 第33-35页 |
二、 主体要件 | 第35-36页 |
三、 客观要件 | 第36-39页 |
四、 主观要件 | 第39-41页 |
第五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41-52页 |
一、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 第41-44页 |
二、 物权变动理论与善意取得 | 第44-47页 |
三、 占有改定与善意取得 | 第47-49页 |
四、 所有权保留与善意取得 | 第49-52页 |
第六部分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力 | 第52-55页 |
一、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 | 第52-53页 |
二、 对受损方的法律救济 | 第53-54页 |
三、 不适用善意取得的回复请求权问题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