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约化理论与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3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8页 |
·理论基础#发3 | 第18-2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2章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本原理 | 第31-51页 |
·产业集约化的内涵 | 第31-33页 |
·产业 | 第31页 |
·产业集约与产业集约化 | 第31-33页 |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目标 | 第33-45页 |
·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高效利用 | 第33-37页 |
·集约化与精益生产 | 第37-38页 |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 第38-42页 |
·产业可持续发展 | 第42-45页 |
·产业集约化的目标特征 | 第45-51页 |
·基本特征 | 第45-46页 |
·从市场结构上看 | 第46-47页 |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 | 第47页 |
·从市场行为看 | 第47-48页 |
·从市场效果看 | 第48页 |
·产业集约化目标模式选择的依据 | 第48-51页 |
第3章 基于产业集约化的产业组织设计 | 第51-69页 |
·市场结构的一般原理 | 第51-57页 |
·市场结构的含义及类型 | 第51-52页 |
·集中与集中度 | 第52-54页 |
·集中与市场绩效 | 第54-55页 |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生市场结构 | 第55-56页 |
·产业发展的寡占结构趋势 | 第56-57页 |
·分散竞争与寡头垄断的特征 | 第57-63页 |
·分散竞争 | 第57-58页 |
·过度竞争 | 第58-60页 |
·寡头垄断 | 第60-63页 |
·全球产业集中化趋势 | 第63-65页 |
·中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 | 第65-66页 |
·中国产业集约化市场结构的形成 | 第66-69页 |
第4章 产业集约化的根本动力 | 第69-94页 |
·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集约的辩证关系 | 第69-77页 |
·产业技术的概念 | 第69页 |
·产业技术进步及其社会过程 | 第69-70页 |
·技术进步对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作用 | 第70-72页 |
·产业集约化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 第72-76页 |
·经济全球化需要大企业并加大创新投入 | 第76-77页 |
·产业技术发展周期与产业升级 | 第77-84页 |
·产业技术与产业发展周期理论 | 第77-81页 |
·技术创新与产业生命周期 | 第81-82页 |
·产业成长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82-84页 |
·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第84-88页 |
·科技推力模式 | 第84页 |
·市场需求拉引模式 | 第84-85页 |
·推拉综合模式 | 第85-86页 |
·政策驱动模式 | 第86-87页 |
·多元动力理论 | 第87-88页 |
·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 第88-91页 |
·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91-94页 |
·促进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 | 第91-92页 |
·建立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 第92-93页 |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的调节机制 | 第93-94页 |
第5章 产业集约化的实现途径 | 第94-116页 |
·引言 | 第94-96页 |
·产业集约发展的体制保证 | 第96-106页 |
·“制度”的含意 | 第96-98页 |
·体制创新促进产业集约化 | 第98-101页 |
·产权结构与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101-106页 |
·以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约化 | 第106-109页 |
·产业政策的作用 | 第106-107页 |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107-108页 |
·产业集约化政策 | 第108-109页 |
·实现产业集约的路径选择 | 第109-113页 |
·现实路径选择的依据及中国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0页 |
·现实路径的思路及选择 | 第110-111页 |
·促进我国企业之间形成合作竞争共生型网络 | 第111-113页 |
·产业集约化方式下我国产业发展的选择 | 第113-116页 |
·提高产业竞争力 | 第113-114页 |
·扩大产业规模 | 第114页 |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新经济环境影响 | 第114-116页 |
第6章 产业集约化的评价 | 第116-132页 |
·产业集约度评价的原理 | 第116-118页 |
·集约度与产业集约度的概念 | 第116页 |
·产业集约化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116-118页 |
·产业集约度评价的原则 | 第118页 |
·要素生产率分析 | 第118-126页 |
·产业增长中的生产函数改变 | 第119-121页 |
·产业增长中要素贡献的分析 | 第121-124页 |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测算 | 第124-126页 |
·综合指标评价 | 第126-132页 |
·要素质量改善 | 第126-128页 |
·效率指标 | 第128页 |
·产品质量指标 | 第128-129页 |
·产业组织结构指标 | 第129-130页 |
·综合评价 | 第130-132页 |
第7章 汽车产业集约的国际比较 | 第132-151页 |
·汽车产业及其特征 | 第132-135页 |
·汽车产业的地位 | 第132-134页 |
·汽车产业的特征 | 第134-135页 |
·世界汽车产业格局 | 第135-139页 |
·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 | 第135-137页 |
·世界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 | 第137页 |
·世界汽车产业的产业规模与集中度 | 第137-139页 |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汽车产业集约化状况 | 第139-148页 |
·世界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特征 | 第139-141页 |
·美国汽车产业的集约化状况 | 第141-142页 |
·日本汽车产业的集约化状况 | 第142-143页 |
·德国汽车产业的集约化状况 | 第143-144页 |
·韩国汽车产业的集约化状况 | 第144-148页 |
·世界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趋势 | 第148-150页 |
·产业重组联合化 | 第148页 |
·生产装配模块化 | 第148-149页 |
·汽车产品环保化 | 第149页 |
·汽车技术数字化 | 第149页 |
·开发周期越来越短 | 第149-150页 |
·生产精益化 | 第150页 |
·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50-151页 |
第8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式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151-174页 |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式的沿革 | 第151-155页 |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演变 | 第151-154页 |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154-155页 |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 第155-161页 |
·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小 | 第155-156页 |
·产业专业化程度低 | 第156-158页 |
·产业集中度低 | 第158-159页 |
·产业技术水平低 | 第159-161页 |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研究 | 第161-162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度分析 | 第162-166页 |
·中国汽车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 第162-163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度定量分析 | 第163-166页 |
·中国汽车产业低集约度的成因分析 | 第166-172页 |
·我国汽车产业政府管理体制失效 | 第166-168页 |
·我国汽车消费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限制 | 第168-169页 |
·我国汽车产业长期投资不足 | 第169-170页 |
·我国汽车产业长期过度保护 | 第170-171页 |
·我国汽车产业企业体制和机制转换缓慢 | 第171-172页 |
·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172-174页 |
·我国汽车产业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的问题 | 第172-173页 |
·我国汽车产业能耗问题 | 第173-174页 |
第9章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 | 第174-195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契机 | 第174-179页 |
·经济全球化与汽车产业全球化 | 第174-175页 |
·汽车产业链的全球性配置 | 第175-177页 |
·跨国界、大规模的企业重组 | 第177-179页 |
·汽车生产向我国转移 | 第179页 |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 第179-180页 |
·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 第180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战略思想 | 第180-187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 第181-185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 第185-187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规制选择 | 第187-189页 |
·改革汽车产业的产业管理体制 | 第187-188页 |
·加快国有汽车企业产权改革 | 第188页 |
·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 第188-189页 |
·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实施对策 | 第189-192页 |
·汽车产业组织的调整 | 第189-191页 |
·对外合作政策的调整 | 第191-192页 |
·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 | 第192-193页 |
·制定机动车排放控制法规 | 第192-193页 |
·加快电动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 | 第193页 |
·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因果机制 | 第193-195页 |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95-198页 |
·全文总结 | 第195-196页 |
·研究展望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7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