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社会关系”理论 | 第12-41页 |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 第12-20页 |
一、 从笛卡尔到休谟: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之争 | 第12-14页 |
二、 康德知识论中的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 | 第14-15页 |
三、 康德社会存在论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 第15-20页 |
第二节 费希特知识学中的“自我”与“非我 | 第20-22页 |
第三节 黑格尔实体即主体中的“自我”与“他人 | 第22-30页 |
一、 实体即主体与否定性辩证法 | 第23-25页 |
二、 承认辩证法与“自我”—“他人”关系 | 第25-28页 |
三、 市民社会关系与国家 | 第28-30页 |
第四节 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中的“我”与“你 | 第30-41页 |
一、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 第30-32页 |
二、 人是类存在物: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 | 第32-34页 |
三、 从类关系到社会关系: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认同和超越 | 第34-4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探索社会关系理论的心路历程 | 第41-80页 |
第一节 自由与定在——《博士论文》对社会关系理论的最初表达 | 第41-45页 |
第二节 理性政治国家观与世俗社会国家观——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社会关系理论的根本转变 | 第45-54页 |
第三节 异化社会关系与人类社会关系——《巴黎手稿》对社会关系历史向度的考察 | 第54-60页 |
第四节 社会关系的实践本质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社会关系理论的科学阐发 | 第60-66页 |
第五节 现实的个人、生命的生产与交往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基本逻辑和总体图景的建构 | 第66-8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分析的三维向度 | 第80-111页 |
第一节 实物(商品、货币、资本):社会关系分析的经济学向度 | 第80-91页 |
一、 马克思实物观的实践本质和关系视域 | 第81-84页 |
二、 商品:抽象劳动的凝结和社会关系的物态化与抽象化 | 第84-87页 |
三、 货币:劳动时间的象征和社会关系的齐一化与物性化 | 第87-89页 |
四、 资本:积累起来的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文明面与对抗性 | 第89-91页 |
第二节 分工: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横向度 | 第91-99页 |
一、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 第91-94页 |
二、 分工的社会关系分析视域 | 第94-97页 |
三、 从分工到世界历史 | 第97-99页 |
第三节 社会形态:社会关系分析的历史向度 | 第99-111页 |
一、 社会形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 | 第100-101页 |
二、 “三大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的演进历程 | 第101-106页 |
三、 人的感性生成和自我解放:社会关系历史向度的人文意蕴 | 第106-111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四重论域——兼论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当代性 | 第111-143页 |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共在”与马克思社会关系存在论 | 第111-122页 |
一、 海德格尔“共在”思想的存在论路向 | 第112-114页 |
二、 海德格尔的“共在”及其基本特征 | 第114-117页 |
三、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存在论基础 | 第117-122页 |
第二节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与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和理想观 | 第122-132页 |
一、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与“我—你”、“我—它”之辨 | 第123-126页 |
二、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实在论与社会关系方法论 | 第126-129页 |
三、 追求现实的神圣: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想观 | 第129-132页 |
第三节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学说与马克思社会关系结构论 | 第132-138页 |
一、 对“正统共识”社会理论的批判:结构二重性学说的提出 | 第133-135页 |
二、 基于实践活动的使动性与制约性:结构二重性学说述议 | 第135-137页 |
三、 马克思社会关系结构论的实践本质和主体指向 | 第137-138页 |
第四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社会关系批判论 | 第138-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