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第一部分: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一般理论 | 第7-29页 |
一、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界定 | 第7-18页 |
(一)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产生 | 第9-12页 |
1、 美国的证券市场层次 | 第9-10页 |
2、 德国的“新市场” | 第10页 |
3、 意大利的“本地中小企业计算机资本市场”(METIM) | 第10页 |
4、 我国区域性证券市场的产生 | 第10-12页 |
(二)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界定 | 第12-18页 |
1、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实践基础 | 第14-16页 |
3、 与区域性证券市场相关的形式比较 | 第16-17页 |
4、 区域性证券市场建立的前提条件 | 第17-18页 |
二、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战略定位 | 第18-25页 |
(一)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性质定位 | 第19-23页 |
1、 生存定位 | 第19-21页 |
2、 发展定位 | 第21-23页 |
(二)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 | 第23-25页 |
1、 社会功能 | 第23-24页 |
2、 存在的问题简析 | 第24-25页 |
三、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特点 | 第25-26页 |
1、 区域性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市场 | 第25-26页 |
2、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特点 | 第26页 |
四、 层次化运作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 | 第26-29页 |
1、 证券市场层次运作的趋势 | 第26-28页 |
2、 中国证券市场的必然层次化运作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我国西部证券市场的落后现状及原因解析 | 第29-42页 |
一、 西部资本市场的落后现状 | 第29-38页 |
(一) 制度安排现状 | 第30-32页 |
(二) 西部证券市场发育滞后 | 第32-38页 |
1、 市场主体现状 | 第32-34页 |
2、 发展水平 | 第34页 |
3、 要素外流严重 | 第34-37页 |
4、 相对的区位劣势 | 第37页 |
5、 公司上市成本高昂 | 第37-38页 |
二、 主要原因解析 | 第38-42页 |
(一) 制度安排上的原因 | 第38-41页 |
(二) 市场培育上的落后 | 第41页 |
(三) 西部金融落后 | 第41-42页 |
1、 西部地区金融抑制严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 第41-42页 |
2、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弱 | 第42页 |
第三部分: 西部大开发与区域性证券市场建构的必要性 | 第42-61页 |
一、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难题:西部大开发对资金的需求及其对策 | 第42-46页 |
二、 区域性证券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功能 | 第46-57页 |
(一) 融资功能 | 第48-49页 |
(二) 资源配置功能 | 第49-55页 |
1、 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有效核心优势产业”培育“区域优势产业”的成长 | 第50-53页 |
2、 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 第53-54页 |
3、 有利于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 | 第54-55页 |
(三) 有利于推动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 第55-56页 |
(四) 有利于促进西部的制度创新 | 第56-57页 |
三、 西部区域性证券市场建构的必要性、可能性 | 第57-61页 |
1、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市场主体 | 第57-59页 |
① 融资主体 | 第57-58页 |
② 投资主体 | 第58-59页 |
2、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市场中介 | 第59-60页 |
3、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市场客体 | 第60页 |
4、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 | 第60-61页 |
5、 区域性证券市场的监管机制 | 第61页 |
结论: 建立西部区域性证券市场的迫切性 | 第61-6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