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9页 |
1.1 家蝇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8-10页 |
1.1.1 家蝇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资源 | 第8-9页 |
1.1.2 家蝇中甲壳素的提取 | 第9-10页 |
1.1.3 转基因蝇蛆蛋白的开发 | 第10页 |
1.2 家蝇中免疫物质的研究 | 第10-17页 |
1.2.1 细胞免疫 | 第12页 |
1.2.2 体液免疫 | 第12-17页 |
1.3 家蝇的应用展望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1.1 家蝇种鉴定 | 第19页 |
2.1.2 菌种 | 第19页 |
2.1.3 试剂 | 第19-20页 |
2.1.4 仪器 | 第20-21页 |
2.1.5 溶液配制 | 第21页 |
2.1.6 培养基配制 | 第21页 |
2.2 方法 | 第21-29页 |
2.2.1 家蝇饲养 | 第21-22页 |
2.2.2 家蝇体内各成分的测定 | 第22页 |
2.2.3 抗菌物质的分离与抑菌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2.4 凝集素的分离与凝血活性测定 | 第23-29页 |
2.2.4.1 家蝇的诱导 | 第23-24页 |
2.2.4.2 凝集素的粗提 | 第24页 |
2.2.4.3 亲和层析法纯化凝集素 | 第24-25页 |
2.2.4.4 戊二醛固定兔血红细胞法纯化凝集素 | 第25-26页 |
2.2.4.5 电泳检测凝集素纯度及分子量 | 第26-28页 |
2.2.4.6 凝集素凝血性质的研究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9页 |
3.1 家蝇饲养条件 | 第29-30页 |
3.2 家蝇体内各成分测定 | 第30-34页 |
3.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3.2.2 脂肪含量测定 | 第32页 |
3.2.3 灰分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3.2.4 水分含量测定 | 第33页 |
3.2.5 成分含量表 | 第33-34页 |
3.3 抗菌实验 | 第34-35页 |
3.3.1 毛细管法和浸提法比较 | 第34页 |
3.3.2 不同提取方法的抑菌活性 | 第34页 |
3.3.3 饱和硫酸铵分离后的抑菌性 | 第34页 |
3.3.4 加热处理后的抑菌性 | 第34-35页 |
3.3.5 小结 | 第35页 |
3.4 家蝇凝集素的分离与凝血活性测定 | 第35-49页 |
3.4.1 家蝇诱导 | 第35-38页 |
3.4.1.1 针刺诱导 | 第35-36页 |
3.4.1.2 大肠浸泡诱导 | 第36页 |
3.4.1.3 紫外线诱导 | 第36-37页 |
3.4.1.4 超声波诱导 | 第37页 |
3.4.1.5 不同诱导方式对三龄幼虫凝血活力的诱导效果 | 第37-38页 |
3.4.1.6 不同诱导方式对蛹凝血活力的诱导效果 | 第38页 |
3.4.1.7 小结 | 第38页 |
3.4.2 凝集素的提取 | 第38-39页 |
3.4.3 亲和层析法纯化凝集素 | 第39-42页 |
3.4.3.1 层析柱填料的选择 | 第39-40页 |
3.4.3.2 亲和层析柱的制备 | 第40页 |
3.4.3.3 床体积的选择 | 第40页 |
3.4.3.4 上样量的选择 | 第40-41页 |
3.4.3.5 上样平衡时间的选择 | 第41-42页 |
3.4.3.6 半乳糖浓度的选择 | 第42页 |
3.4.4 戊二醛固定兔血红细胞纯化凝集素 | 第42页 |
3.4.4.1 血细胞的选择 | 第42页 |
3.4.4.2 血细胞的处理 | 第42页 |
3.4.4.3 纯化步骤探讨 | 第42页 |
3.4.5 层析法和兔血红细胞吸附法比较 | 第42-47页 |
3.4.5.1 得率比较 | 第43页 |
3.4.5.2 分子量测定和纯度比较 | 第43-47页 |
3.4.5.3 比较结果 | 第47页 |
3.4.6 凝集素凝血性质测定 | 第47-49页 |
3.4.6.1 效价测定 | 第47页 |
3.4.6.2 不同动物血细胞凝血效果测定 | 第47-48页 |
3.4.6.3 不同糖抑制凝血性质测定 | 第48-49页 |
4 结论 | 第49-51页 |
5 展望 | 第51-52页 |
6 致谢 | 第52-53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8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