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5-15页 |
1. 无公害农业与山区经济 | 第5页 |
1.1 无公害农业概念 | 第5页 |
1.2 无公害农业在山区经济中的地位 | 第5页 |
2. 果树无公害栽培 | 第5-8页 |
2.1 果树无公害栽培概念 | 第5-6页 |
2.2 果树无公害栽培的现状与前景 | 第6页 |
2.3 果园的主要无公害栽培模式 | 第6-7页 |
2.4 无公害栽培模式的果园环境与果树生理 | 第7-8页 |
2.4.1 果园小气候 | 第7页 |
2.4.2 土壤的物理性状 | 第7-8页 |
2.4.3 土壤的化学性状 | 第8页 |
2.4.4 果树的光合作用 | 第8页 |
2.4.5 果树的营养吸收 | 第8页 |
3. 猕猴桃的无公害栽培 | 第8-11页 |
3.1 选择无污染无公害大环境 | 第9页 |
3.2 园地的选择 | 第9-10页 |
3.3 改进施肥技术,多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化肥 | 第10-11页 |
3.4 重视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 | 第11页 |
4. 猕猴桃的品质分析 | 第11-12页 |
4.1 不同品种果实的差异 | 第11页 |
4.2 果实不同部位的差异 | 第11页 |
4.3 采收后成熟度对品质的影响 | 第11-12页 |
4.4 贮藏中的品质变化 | 第12页 |
4.5 果实后熟过程中的生理系列化变化 | 第12页 |
5. 不同贮藏方法的研究 | 第12-14页 |
5.1 塑料薄膜小包装结合乙烯吸收剂处理 | 第12页 |
5.2 多胺(PAS) | 第12-13页 |
5.3 不同温度 | 第13页 |
5.4 采收时间 | 第13页 |
5.5 茶多酚 | 第13页 |
5.6 其它贮藏方法 | 第13-14页 |
6. 结束语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 第15-29页 |
1. 猕猴桃园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无公害栽培新技术研究 | 第15-19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5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15-19页 |
1.2.1 果实产量 | 第15页 |
1.2.2 果实品质 | 第15-16页 |
1.2.3 经济效益 | 第16页 |
1.2.4 果园复合环境生态系统的建立 | 第16-17页 |
1.2.4.1 选择好园地,实行复合经营,改善生态环境 | 第16页 |
1.2.4.2 改进施肥技术,多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化肥 | 第16-17页 |
1.2.5 栽培技术 | 第17-19页 |
1.2.5.1 改钢筋水泥支架为简易木(竹)桩支架 | 第17页 |
1.2.5.2 对园地进行山青覆盖和及时翻埋 | 第17-18页 |
1.2.5.3 改进修剪方法,重视人工辅助授粉和疏蕾疏花疏果 | 第18-19页 |
1.2.5.4 重视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 | 第19页 |
2. 十二个猕猴桃品种引种栽培及果实品质评价研究 | 第19-23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页 |
2.1.1 试验园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1.1.1 试品种材料 | 第20页 |
2.1.2 方法 | 第20页 |
2.1.2.1 果实样品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1.2.2 果实品质评定方法 | 第20页 |
2.2. 品种选择原理及结果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建立品种选择模型 | 第20-21页 |
2.2.2 计算各单因素指标的合理——满意度 | 第21-22页 |
2.2.3 计算品质特性的合成合理——满意度 | 第22-23页 |
3. 猕猴桃贮藏期间若干生理特性的研究 | 第23-2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3.1.2 方法 | 第23-24页 |
3.1.2.1 呼吸强度 | 第24页 |
3.1.2.2 乙烯 | 第24页 |
3.1.2.3 过氧化物酶(POD) | 第24页 |
3.1.2.4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 第24页 |
3.1.2.5 可溶性果胶和纤维素 | 第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3.2.1 呼吸强度与乙烯释放量 | 第24-25页 |
3.2.2 POD | 第25页 |
3.2.3 PG和可溶性果胶 | 第25-26页 |
3.2.4 纤维素 | 第26-2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英文摘要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