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氨基酸论文

L-亮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6页
1 前言第6-20页
 1.1 引言第6页
 1.2 L-亮氨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第6-7页
 1.3 L-亮氨酸的研究及生产现状第7-8页
 1.4 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第8-11页
 1.5 L-亮氨酸产生菌的育种思路及实例第11-17页
 1.6 L-亮氨酸的发酵控制第17-18页
 1.7 菌种保藏第18-19页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2.1 材料第20-24页
  2.1.1 菌种第20页
  2.1.2 仪器及试剂第20-22页
  2.1.3 培养基第22-23页
  2.1.4 相关溶液第23-24页
 2.2 方法第24-28页
  2.2.1 L-亮氨酸的测定第24页
  2.2.2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4页
  2.2.3 诱变方法第24-25页
  2.2.4 营养缺陷菌株的筛选第25-26页
  2.2.5 抗性菌株的筛选第26-27页
  2.2.6 发酵条件的研究第27-2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8-58页
 3.1 L-亮氨酸测定方法的研究第28-33页
  3.1.1 显色剂的选择第28-29页
  3.1.2 颜色稳定性确定第29页
  3.1.3 L-亮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9-31页
  3.1.4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测定第31-33页
 3.2 L-亮氨酸生产菌的诱变育种第33-41页
  3.2.1 出发菌株的选择第33页
  3.2.2 菌种的选育过程第33-41页
   3.2.2.1 DES诱变条件的选择第33-35页
   3.2.2.2 氨基酸缺陷型的筛选第35-36页
   3.2.2.3 2-噻唑丙氨酸抗性突变株的筛选第36-37页
   3.2.3.4 磺胺胍抗性突变株的筛选第37-38页
   3.2.2.5 L-亮氨酸生产菌CFW320的育种谱图第38-39页
   3.2.2.6 L-亮氨酸生产菌CFW320的选育机理第39-41页
 3.3 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第41-56页
  3.3.1 种子培养基的优化第41-43页
  3.3.2 种子培养条件的确定第43-45页
  3.3.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45-52页
   3.3.3.1 不同碳源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第45页
   3.3.3.2 不同氮源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第45-46页
   3.3.3.3 L-亮氨酸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的确定第46-52页
  3.3.4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52-55页
   3.3.4.1 接种量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第52-53页
   3.3.4.2 温度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第53页
   3.3.4.3 装液量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第53-55页
  3.3.5 发酵过程曲线的绘制第55-56页
 3.4 发酵产物的初步鉴定第56-57页
  3.4.1 Rf值法第56页
  3.4.2 生物法第56-57页
 3.5 菌种的稳定性及保藏第57-58页
  3.5.1 菌种的稳定性第57页
  3.5.2 菌种保藏注意事项第57-58页
4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4.1 结论第58-59页
 4.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 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芦苇置换蒸煮及无氯漂白的研究
下一篇:低烟无卤阻燃聚乙烯及电缆料配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