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时效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的背景 | 第1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振动时效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振动时效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振动时效的机理分析 | 第18-31页 |
·材料中的残余应力 | 第18-23页 |
·残余应力的概念 | 第18-19页 |
·残余应力的产生 | 第19-20页 |
·残余应力在几种典型工况下的产生 | 第20-22页 |
·铸造应力的产生 | 第20-21页 |
·焊接应力的产生 | 第21-22页 |
·淬火产生的残余应力 | 第22页 |
·残余应力的分类 | 第22-23页 |
·振动时效的宏观机理 | 第23-24页 |
·振动时效的微观机理 | 第24-31页 |
·晶体位错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 第24-26页 |
·振动激励对晶体位错移动的影响 | 第26-31页 |
·位错塞积和塞积群应力场分析 | 第26-27页 |
·塞积开通过程及激振力条件的细观分析 | 第27-29页 |
·基于塑性细观力学的振动时效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振动时效对工件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3章 振动时效工艺及其判据 | 第31-43页 |
·振动时效工艺参数 | 第31-36页 |
·激振力的大小 | 第31-32页 |
·激振频率 | 第32-33页 |
·激振时间 | 第33页 |
·其他工艺参数 | 第33-36页 |
·振动时效效果判定分析 | 第36-43页 |
·残余应力测量法 | 第36-37页 |
·尺寸精度稳定性检测法 | 第37-38页 |
·参数曲线评定法 | 第38-43页 |
·振动时效动态参数变化分析 | 第38-40页 |
·振幅随时间变化分析 | 第40-43页 |
第4章 振动时效设备的硬件设计 | 第43-54页 |
·振动时效设备的构成 | 第43页 |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 第43-44页 |
·硬件各部分介绍 | 第44-54页 |
·激振器的选择 | 第44-45页 |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第45-46页 |
·拾振传感器的选择 | 第46-47页 |
·调速器的选择 | 第47页 |
·卡具的设计 | 第47页 |
·动应力传感器的设计 | 第47-54页 |
·电阻应变计简介 | 第47-48页 |
·动应力测试 | 第48-54页 |
第5章 软件设计 | 第54-72页 |
·虚拟仪器及LabVIEW编程语言概述 | 第54-55页 |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55-56页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56-58页 |
·初始化模块 | 第56-57页 |
·数据读写模块 | 第57-58页 |
·激振器控制及拾振信号处理程序设计 | 第58-66页 |
·扫频控制 | 第58-64页 |
·扫频流程 | 第58-60页 |
·扫频信号的处理 | 第60-64页 |
·定频控制 | 第64-66页 |
·定频流程 | 第64页 |
·定频信号的处理 | 第64-66页 |
·结果显示 | 第66页 |
·动应力测量程序设计 | 第66-72页 |
·标度变换 | 第67页 |
·文件操作 | 第67-68页 |
·应变应力转化 | 第68-70页 |
·动应力测量试验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