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锁阳的研究 | 第8-13页 |
·锁阳的生长环境及资源分布 | 第8页 |
·锁阳的生物学特性及解剖学特性 | 第8-10页 |
·根的结构 | 第8-9页 |
·茎的结构 | 第9页 |
·叶的结构 | 第9页 |
·花的结构 | 第9页 |
·种子的结构 | 第9-10页 |
·吸器的起源与结构 | 第10页 |
·种子萌发和吸器的条件 | 第10页 |
·锁阳的生长及无性繁殖 | 第10-11页 |
·锁阳的生长 | 第10-11页 |
·锁阳的无性繁殖 | 第11页 |
·锁阳成分的研究 | 第11-13页 |
·鞣质类 | 第11页 |
·黄酮类 | 第11页 |
·熊果酸类 | 第11-12页 |
·挥发性成分 | 第12页 |
·甾体类 | 第12页 |
·糖苷 | 第12页 |
·儿茶素 | 第12-13页 |
·脂肪酸 | 第13页 |
·金属元素 | 第13页 |
·根际微生物 | 第13-19页 |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 第14-19页 |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利影响 | 第14-18页 |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害影响 | 第18-19页 |
·植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第19页 |
·锁阳根际微生物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采样区概况 | 第21页 |
·采样方法 | 第21页 |
·采样时间 | 第21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21-22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2页 |
·试验试剂配方 | 第22-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菌种的分离培养纯化和保存方法 | 第23页 |
·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 第23-24页 |
·菌落数计算方法 | 第24页 |
·生理生化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糖发酵试验 | 第24-25页 |
·甲基红试验和 V-P 试验 | 第25页 |
·过氧化氢酶试验 | 第25页 |
·牛奶石蕊 | 第25-26页 |
·淀粉水解试验 | 第26页 |
·纤维素降解试验 | 第26页 |
·卵磷脂酶试验 | 第26页 |
·明胶液化试验 | 第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锁阳根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 第27-35页 |
·锁阳根际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27-32页 |
·锁阳根际细菌的形态特征 | 第27-30页 |
·锁阳根际细菌的培养特征 | 第30-32页 |
·锁阳根际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32-33页 |
·锁阳根际霉菌的生态学特征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一年中不同采样时间锁阳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35-42页 |
·一年中锁阳根际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35-37页 |
·一年中锁阳根际放线菌数量的变化 | 第37-39页 |
·一年中锁阳根际霉菌数量的变化 | 第39-42页 |
第五章 锁阳根际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 第42-45页 |
·细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2页 |
·放线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2页 |
·霉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