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蠕虫传播特性研究与仿真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蠕虫历史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主要进展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主要工作 | 第14页 |
·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蠕虫的分析 | 第16-24页 |
·蠕虫与病毒的区别 | 第16-17页 |
·病毒定义 | 第16页 |
·蠕虫定义 | 第16-17页 |
·蠕虫与病毒的区别 | 第17页 |
·蠕虫分类 | 第17-18页 |
·蠕虫特征 | 第18-19页 |
·蠕虫工作机制 | 第19页 |
·蠕虫功能结构 | 第19-21页 |
·蠕虫扫描策略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蠕虫传播模型研究 | 第24-36页 |
·经典传播模型 | 第24-28页 |
·SEM模型 | 第24-25页 |
·KM模型 | 第25-26页 |
·SIS模型 | 第26页 |
·Two-factor模型 | 第26-27页 |
·AAWP模型 | 第27-28页 |
·AAWP模型扩展 | 第28-32页 |
·本地优先扫描策略 | 第29-30页 |
·漏洞主机分布情况 | 第30页 |
·本地优先扫描模型 | 第30-31页 |
·本地优先扫描蠕虫特性 | 第31-32页 |
·理想本地优先扫描模型 | 第32-34页 |
·传播模型的仿真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蠕虫传播仿真器设计与实现 | 第36-51页 |
·仿真器设计 | 第36-38页 |
·设计原则 | 第36页 |
·仿真器结构 | 第36-37页 |
·模块设计 | 第37-38页 |
·网络模型生成 | 第38-39页 |
·离散事件仿真 | 第39-41页 |
·仿真引擎组成 | 第40页 |
·时钟推进方式 | 第40-41页 |
·蠕虫仿真程序 | 第41-48页 |
·蠕虫建模 | 第41-43页 |
·仿真流程图 | 第43-45页 |
·数据结构 | 第45-46页 |
·TCP和UDP蠕虫的实现 | 第46-47页 |
·存储空间的优化 | 第47-48页 |
·仿真运行 | 第48-50页 |
·仿真执行过程 | 第48-49页 |
·参数设置 | 第49-50页 |
·仿真输出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64页 |
·实验环境 | 第51页 |
·硬件平台 | 第51页 |
·软件环境 | 第51页 |
·仿真器性能 | 第51-53页 |
·输入参数 | 第51-52页 |
·参数配置 | 第52-53页 |
·有效性测试 | 第53-56页 |
·CodeRed Iv2 | 第53-54页 |
·Sapphire/SQL Slammer | 第54-56页 |
·网络参数对蠕虫传播的影响 | 第56-58页 |
·Internet模型 | 第56-58页 |
·漏洞主机数量 | 第58页 |
·蠕虫参数对蠕虫传播的影响 | 第58-63页 |
·蠕虫扫描策略 | 第59-61页 |
·蠕虫大小 | 第61页 |
·TCP超时时间及重传 | 第61-62页 |
·额外感染时间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4-66页 |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经历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