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垃圾短信过滤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9页
   ·引言第15-16页
   ·短信相关背景介绍第16-22页
     ·短信业务及发送原理介绍第16-18页
     ·短信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第18-19页
     ·垃圾短信产生的背景第19页
     ·垃圾短信的发送方式第19-20页
     ·垃圾短信的特征第20-21页
     ·垃圾短信的统计分类第21-22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第22-26页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6-29页
第2章 垃圾短信过滤相关工作进展第29-47页
   ·垃圾短信监控和过滤的技术框架第29-32页
     ·国内外垃圾短信监控和过滤的研究现状第29-30页
     ·垃圾短信监控和过滤的三种实现机制第30-32页
   ·短信阻止机制第32-35页
     ·内容关键字过滤机制第32-33页
     ·号码黑白名单过滤机制第33-35页
   ·垃圾短信和垃圾短信发送用户识别方法第35-47页
     ·文本分类过滤方法第35-40页
     ·社会网络过滤第40-47页
第3章 基于多特征学习的垃圾短信过滤第47-66页
   ·相关工作第48-50页
     ·现有垃圾短信监控方案第48页
     ·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现状第48-50页
   ·关键技术和算法第50-57页
     ·短信特征分析第50-51页
     ·基于朴素贝叶斯方法的在线短信过滤第51-53页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离线短信过滤第53-57页
   ·系统设计方案第57-62页
     ·基于特征过滤子系统第58-60页
     ·基于内容过滤子系统第60-62页
     ·系统应用部署第62页
   ·实验结果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垃圾短信发送用户识别第66-84页
   ·短信网络特性分析第67-71页
     ·网络的形式化描述与定义第67-68页
     ·短信网络的小世界特性第68-70页
     ·无标度网络特性第70-71页
   ·垃圾短信发送模式第71-76页
     ·短信发送与通话网络的相关性分析第72-74页
     ·短信网络回复分析第74-76页
   ·垃圾短信发送用户识别算法第76-79页
   ·实验与讨论第79-83页
     ·实验第79-82页
     ·讨论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基于位置特征的垃圾短信过滤第84-94页
   ·相关背景知识第84-86页
   ·基于位置特征的过滤系统及算法第86-91页
     ·内容表示第87-88页
     ·短信分类第88页
     ·基于位置特征的垃圾短信过滤算法第88-91页
   ·实验第91-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6章 快速匹配垃圾短信过滤第94-106页
   ·网络端垃圾短信现状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第95-98页
     ·网络端发送短信特征第95-96页
     ·现有短信中心过滤算法及其不足第96-98页
   ·基于快速匹配的高效网络端垃圾短信过滤第98-105页
     ·短信内容预处理算法第98-101页
     ·关键字加权控制发送频度算法第101-103页
     ·短信内容长度对发送频度的修正算法第103-104页
     ·应用效果第104-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06-109页
   ·总结第106-107页
   ·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20-122页
 学术论文第120-121页
 发明专利第121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1页
 获奖项目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个人简历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大动态范围图像采集系统研究
下一篇:通讯网络中的算法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