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9-22页 |
·黄山梅 | 第9-11页 |
·物种介绍 | 第9-10页 |
·黄山梅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谱系地理学简介 | 第11-17页 |
·概念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分子标记在谱系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ISSR标记 | 第17-18页 |
·叶绿体基因组在谱系地里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第19-22页 |
·地理与生态背景 | 第19-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1-22页 |
2 野外调查与取样 | 第22-26页 |
·居群调查与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生境概况 | 第23-26页 |
3 基于全基因组的ISSR分析 | 第26-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主要仪器及其来源 | 第26-27页 |
·实验试剂及其来源 | 第27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29页 |
·引物筛选 | 第29页 |
·ISSP-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29-30页 |
·居群扩增 | 第30页 |
·电泳和拍照 | 第30-31页 |
·数据统计 | 第31-33页 |
·带的记录与数据矩阵的建立 | 第31页 |
·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居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 | 第33页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A) | 第33页 |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检验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6页 |
·遗传结构分析 | 第36页 |
·居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遗传多样性水平 | 第38-39页 |
·居群间和地区间的遗传分化 | 第39-41页 |
4 cpDNA atpB-rbcL序列分析 | 第41-55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41-42页 |
·克隆 | 第42-45页 |
·测序 | 第45页 |
·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 | 第45页 |
·中性检验 | 第45-46页 |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 | 第47-48页 |
·中性检验 | 第48页 |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8页 |
·单倍型谱系关系分析 | 第48-50页 |
·失配分布分析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第52页 |
·冰期避难所推测 | 第52-53页 |
·黄山梅群体动态历史 | 第53-55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55-60页 |
·黄山梅的遗传多样性及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黄山梅的遗传结构 | 第56页 |
·黄山梅的谱系地理与进化历史分析 | 第56-58页 |
·冰期避难所推测 | 第56-57页 |
·黄山梅群体动态历史 | 第57-58页 |
·黄山梅的保护策略 | 第58-60页 |
·就地保护 | 第58-59页 |
·迁地保护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