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综述一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 | 第16-17页 |
2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历史 | 第17-18页 |
3 布鲁氏菌的分类 | 第18-19页 |
4 布鲁氏菌的理化特性 | 第19页 |
5 布鲁氏菌的细胞壁结构 | 第19页 |
6 布鲁氏菌的基因组 | 第19-21页 |
7 布鲁氏菌的致病作用 | 第21-22页 |
8 布鲁氏菌的毒力因子 | 第22页 |
9 外膜蛋白(OMPs) | 第22页 |
10 Ⅳ型分泌系统 | 第22-23页 |
11 布鲁氏菌VirB 区的鉴定 | 第23页 |
12 VirB 序列分析 | 第23页 |
13 细胞内VirB 诱导需要吞噬体的酸化 | 第23-24页 |
14 VirB 的作用 | 第24页 |
15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 第24-25页 |
16 绵羊种布鲁氏菌019 株的研究 | 第25-27页 |
综述二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基因功能的主要方法 | 第27-33页 |
1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27-31页 |
2 噬菌体展示技术 | 第31-32页 |
3 亲和层析技术 | 第32页 |
4 免疫共沉淀技术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0-114页 |
实验一 绵羊种布鲁氏菌019 株的鉴定 | 第40-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结果 | 第44-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实验二 B.ovis 019 株目标基因的克隆和诱饵蛋白载体的构建 | 第50-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8页 |
·结果 | 第58-63页 |
·讨论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实验三 绵羊种布鲁氏菌 019 株侵染绵羊巨噬细胞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68-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3页 |
·结果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实验四 与 B.ovis 019 株诱饵蛋白作用的捕获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 第78-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83页 |
·结果 | 第83-110页 |
·讨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第三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附录: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116-118页 |
1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116页 |
2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116-117页 |
3 绵羊种布鲁氏菌基因组提取试剂 | 第117页 |
4 质粒DNA 的提取试剂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121页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