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11-14页 |
一、松辽盆地及其周边盆地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二、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一、总体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三、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16-42页 |
第一节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概述 | 第16-19页 |
一、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二、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指导原则 | 第17页 |
三、综合地球物理工作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 第17-18页 |
四、本文研究所用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大地电磁测深常规数据处理 | 第19-31页 |
第三节 大地电磁远参考技术及应用 | 第31-37页 |
一、远参考方法原理 | 第32-33页 |
二、处理效果分析 | 第33-37页 |
第四节 低电阻率油气藏储集特征 | 第37-41页 |
一、低电阻率油气藏定义、分类及成因 | 第37-38页 |
二、低电阻率油气藏组成成分 | 第38-39页 |
三、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特点 | 第39-40页 |
四、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特点在本次研究中的参考作用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东北地区地质概况与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42-55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盆地分布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重力场特征 | 第43-48页 |
一、兴安异常区(Ⅰ) | 第44-45页 |
二、松嫩异常区(Ⅱ) | 第45-47页 |
三、张广才岭异常区(Ⅲ)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 第48-50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莫霍面起伏特征 | 第50-54页 |
一、莫霍面 | 第50页 |
二、东北地区莫霍面特征 | 第50-51页 |
三、东北地区莫霍面的起伏与上覆构造关系 | 第51-53页 |
四、莫霍面分区划分 | 第53页 |
五、松辽盆地莫霍面特征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松辽盆地及其西北边界与大杨树盆地地球物理特征 | 第55-76页 |
第一节 松辽盆地位置及地质概况 | 第55-58页 |
一、松辽盆地位置及地质范围 | 第55-56页 |
二、松辽盆地形成演化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松辽盆地速度特征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大杨树盆地地球物理场及构造特征 | 第60-68页 |
一、大杨树盆地地质概况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60-61页 |
二、大杨树盆地重磁场特征 | 第61-63页 |
三、地震剖面分析 | 第63-66页 |
四、大杨树盆地构造特点 | 第66-68页 |
第四节 松辽盆地西北边界地球物理特征 | 第68-73页 |
一、XB5-1 综合地球物理测线说明 | 第68-69页 |
二、速度结构特征 | 第69-70页 |
三、非震地球物理资料特征 | 第70-72页 |
四、一般性认识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四章 依兰-伊通盆地地球物理特征 | 第76-84页 |
第一节 依兰-伊通盆地概况及研究概况 | 第76-77页 |
一、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76页 |
二、区域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76-77页 |
第二节 DB04 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研究 | 第77-80页 |
一、综合地球物理特征 | 第77-78页 |
二、断裂带的划分 | 第78页 |
三、构造分区 | 第78-80页 |
四、基底形态 | 第80页 |
五、低电阻率油气远景区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4页 |
第五章 孙吴-嘉荫盆地地球物理特征 | 第84-104页 |
第一节 孙吴-嘉荫盆地地球物理特征 | 第84-88页 |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84页 |
二、重力异常特征 | 第84-85页 |
三、航磁特征 | 第85页 |
四、基底分布特征与磁性顶界面特征 | 第85-88页 |
第二节 DB07 线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第88-93页 |
一、测线地形及重力异常特征 | 第88页 |
二、断裂的划分 | 第88-89页 |
三、构造划分 | 第89-92页 |
四、基底形态 | 第92页 |
五、低电阻率油气远景区 | 第92-93页 |
第三节 B1 线综合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 第93-100页 |
一、B1 线地球物理特征 | 第93-94页 |
二、断裂带的划分 | 第94-98页 |
三、构造分区 | 第98-100页 |
四、基底形态 | 第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4页 |
第六章 东北亚跃进山拼贴带与油气盆地电性综合特征 | 第104-116页 |
第一节 研究概况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4-105页 |
一、东北亚大地构造研究历史及基本认识 | 第104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研究区五条MT 剖面电性特征研究 | 第105-114页 |
一、地电学资料位置与采集情况 | 第105-106页 |
二、5 条MT 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 第106-107页 |
三、研究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立体模型及其解释 | 第107-108页 |
四、讨论 | 第108-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9-130页 |
摘要 | 第130-134页 |
ABSTRACT | 第134-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