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 一、概述 | 第9页 |
| 二、毛细管电泳及手性拆分的基本原理 | 第9-12页 |
| 1.CE的基本原理 | 第9-10页 |
| 2.CE的分离模式 | 第10-11页 |
| 3.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的基本原理 | 第11页 |
| 4.环糊精手性识别机理 | 第11-12页 |
| 三、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四、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三唑醇类手性化合物毛细管电泳拆分的应用研究 | 第14-47页 |
| 一、6种环糊精对22个侧链苯环含氟取代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手性分离研究 | 第14-33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17-18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17-18页 |
| ·电泳条件 | 第18页 |
| ·溶液配制 | 第18页 |
| 2.结果 | 第18-24页 |
| ·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18页 |
| ·甲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18-19页 |
| ·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19-21页 |
| ·硫酸酯-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21页 |
| ·羧甲醚-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21-24页 |
| ·二氟代羧甲醚-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24页 |
| 3.讨论 | 第24-33页 |
| ·手性选择剂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 第24-27页 |
| ·pH值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第27-29页 |
| ·手性选择剂的浓度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第29-31页 |
|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31页 |
| ·运行电压和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对映体分离程度的比较 | 第32-33页 |
| 二、13个侧链不含氟取代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手性分离研究 | 第33-47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35页 |
| ·电泳条件 | 第35-36页 |
| ·溶液配制 | 第36页 |
| 2.结果 | 第36-45页 |
| ·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36-38页 |
| ·羧甲醚-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时,对映体的拆分情况 | 第38-45页 |
| 3.讨论 | 第45-46页 |
| 4.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计算机模拟与机理研究 | 第47-67页 |
| 一、概述 | 第47页 |
| 二、经典的手性拆分机理 | 第47-48页 |
| 1.三点作用模型 | 第47页 |
| 2.交互性原则 | 第47-48页 |
| 3.包结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力 | 第48页 |
| 三、羧甲醚-B-环糊精与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手性识别研究 | 第48-67页 |
| 1.对映体的选择 | 第48-49页 |
| 2.GOLD分子对接程序简介 | 第49-50页 |
| 3.预算步骤 | 第50-64页 |
| ·分子构建、优化及空间搜索方法 | 第50页 |
| ·异构体构象的优化量子化学 | 第50-57页 |
| ·羧甲醚-β-环糊精三维结构构建及分子对接 | 第57-59页 |
| ·立体场能、静电场能和结合能加权处理与数学模型建立 | 第59-62页 |
| ·羧甲醚-β-环糊精与部分对映体对接结合情况 | 第62-64页 |
| 4.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 ·环糊精手性识别的决定部位 | 第64页 |
| ·内外两部分作用力在手性拆分中的作用和地位 | 第64页 |
| ·羧甲醚-β-环糊精拆分三唑醇类化合物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 ·羧甲醚-β-环糊精拆分三唑醇类化合物作用机理探讨 | 第65页 |
| 5.小结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