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的选择 | 第14-34页 |
·介孔材料的研究背景 | 第14-22页 |
·引言 | 第14页 |
·介孔材料的合成 | 第14-17页 |
·介孔材料的表征 | 第17-19页 |
·介孔结构的形成机理:液晶模板机理和协同作用机理 | 第19-21页 |
·介孔材料的应用 | 第21-22页 |
·介孔二氧化硅凝胶独石的研究背景 | 第22-27页 |
·引言 | 第22页 |
·溶胶-凝胶方法及凝胶的干燥控制 | 第22-25页 |
·透明介孔二氧化硅凝胶独石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4-39页 |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表征手段、仪器及实验条件 | 第35-37页 |
·XRD物相分析 | 第35-36页 |
·N_2吸附分析 | 第36页 |
·FT-IR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页 |
·热重(TG)分析 | 第36-37页 |
·透明介孔二氧化硅凝胶独石的合成 | 第37-38页 |
·制备温度的确定 | 第37页 |
·老化时间 | 第37页 |
·干燥方法的选择 | 第37页 |
·制备工艺流程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透明介孔二氧化硅凝胶独石在P123模板体系中的合成及规律 | 第39-63页 |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第39-43页 |
·材料的合成及宏观形貌特征 | 第39-40页 |
·XRD物相分析 | 第40-41页 |
·N_2吸附分析 | 第41-42页 |
·热重(TG)分析 | 第42页 |
·FT-IR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材料控制制备规律的研究 | 第43-61页 |
·模板剂的浓度效应 | 第43-48页 |
·C_2H_5OH/TEOS摩尔比的影响 | 第48-51页 |
·盐酸浓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酸性质变化的影响 | 第53-56页 |
·溶剂性质的影响 | 第56-59页 |
·制备温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透明介孔二氧化硅凝胶独石在 F127模板体系中的合成及其浓度效应 | 第63-72页 |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第63-66页 |
·材料的合成及宏观形貌特征 | 第63-64页 |
·XRD物相分析 | 第64-65页 |
·N_2吸附分析 | 第65-66页 |
·热重(TG)分析 | 第66页 |
·模板剂浓度变化对材料控制制备规律的影响 | 第66-70页 |
·对凝胶化时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对凝胶制备过程中失重情况的影响 | 第67-68页 |
·对干凝胶整体形貌的影响 | 第68-69页 |
·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第69-70页 |
·小 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透明介孔二氧化硅凝胶独石在 BRIJ56模板体系中的合成及浓度效应 | 第72-81页 |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第72-75页 |
·材料的合成及宏观形貌特征 | 第72-73页 |
·XRD物相分析 | 第73-74页 |
·N_2吸附分析 | 第74-75页 |
·热重(TG)分析 | 第75页 |
·模板剂浓度变化对材料控制制备规律的影响 | 第75-79页 |
·对凝胶化时间的影响 | 第76页 |
·对凝胶制备过程中失重情况的影响 | 第76-77页 |
·对干凝胶整体形貌的影响 | 第77-78页 |
·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后续工作设想 | 第81-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后续工作设想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