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对植物寄生线虫生防真菌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10-23页
   ·线虫在果树上的为害第10页
   ·线虫的生物防治第10-11页
   ·捕食线虫真菌第11-17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器官第11-14页
       ·黏性菌丝(adhesive hyphase)第11页
       ·黏性分枝(adhesive branches)第11-12页
       ·黏性菌网(adhesive nets)第12-13页
       ·黏性球(adhesive knobs)第13页
       ·非收缩环(non- constricting rings)第13页
       ·收缩环(constricting rings)第13-14页
       ·冠囊体(stephanocyst)第14页
     ·捕食线虫真菌捕食器官的诱导第14-15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机制第15-17页
       ·识别第15-16页
       ·吸引第16页
       ·粘着第16页
       ·侵入第16-17页
       ·消解第17页
   ·内寄生菌物第17-20页
     ·内寄生菌物作用机制第17-18页
       ·成囊孢子(encysting zoospores)第17-18页
       ·粘性孢子(adhesive conidia)第18页
       ·吞噬孢子(ingested conidia)第18页
       ·注射孢子(injection spore)第18页
     ·重要的线虫内寄生菌物——被毛孢研究进展第18-20页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第20-21页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第20-21页
     ·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进展第21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材料第23-24页
     ·培养基和试剂第23页
     ·供试菌株第23-24页
     ·供试线虫第24页
     ·试验仪器第24页
   ·方法第24-25页
     ·菌株的培养第25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 )的培养第25页
   ·测定方法第25-27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对捕食性真菌捕食器官的诱导第25页
     ·内寄生真菌对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寄生率的测定第25-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45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对捕食性真菌捕食器官的诱导第27-31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诱导Dactylellina cionopaga 产生黏性分枝.第27-28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诱导Dactylellina tibetensis 产生无柄黏球.第28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诱导Dactylellina haptotyla 产生短柄黏球第28-29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诱导Drechslerella stenobrocha 产生收缩环.第29-30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诱导Arthrobotrys oligospore 产生三维菌网第30-31页
   ·捕食性真菌对不同龄期线虫的捕食效力第31-44页
     ·Dactylellina cionopaga 对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效力第31-34页
     ·Dactylellina tibetensis 对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效力第34-36页
     ·Dactylellina haptotyla 对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效力第36-39页
     ·Drechslerella stenobrocha 对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效力第39-41页
     ·Arthrobotrys oligospore 对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效力第41-44页
   ·内寄生真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 对不同龄期线虫的寄生效力第44-45页
4 讨论第45-49页
   ·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对捕食性真菌捕食器官的诱导第45-46页
   ·捕食性真菌对不同龄期线虫的捕食效力第46-47页
   ·内寄生真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 对不同龄期线虫的寄生效力第47-49页
5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63页
致谢第63-64页
硕士在读期间形成的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的自发荧光显微分析
下一篇:中华通草蛉滞育发育中的生殖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