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4页 |
1.1 半导体光催化剂概述 | 第15-24页 |
1.1.1 半导体光催化的原理 | 第15-16页 |
1.1.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分类 | 第16-20页 |
1.1.2.1 紫外光响应型光催化剂 | 第16-18页 |
1.1.2.2 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 | 第18-20页 |
1.1.3 光催化效率提高的途径 | 第20-24页 |
1.1.3.1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改性 | 第20-21页 |
1.1.3.2 碳基材料改性 | 第21-22页 |
1.1.3.3 异质光催化体系的构建 | 第22-24页 |
1.2 钛酸铋系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2.1 Bi_(20)TiO_(32)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5页 |
1.2.2 提升Bi_(20)TiO_(32)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25-26页 |
1.3 光催化剂负载固定化 | 第26-27页 |
1.3.1 光催化剂载体种类 | 第26-27页 |
1.3.2 光催化剂负载方法 | 第27页 |
1.4 静电纺丝技术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 异丙隆简介 | 第28-29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4页 |
第二章 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Ag-Ag Br@Bi_(20)TiO_(3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44-66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2.2.1 药品试剂 | 第45页 |
2.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46页 |
2.2.2.1 Bi_(20)TiO_(32)纳米线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46页 |
2.2.2.2 Ag-Ag Br@Bi_(20)TiO_(32)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页 |
2.2.3 表征 | 第46页 |
2.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46-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2.3.1 表征 | 第47-53页 |
2.3.1.1 XRD分析 | 第47-48页 |
2.3.1.2 Ag-Ag Br@Bi_(20)TiO_(32)的XPS图谱 | 第48-50页 |
2.3.1.3 光催化剂的SEM和TEM | 第50-51页 |
2.3.1.4 Ag-Ag Br@Bi_(20)TiO_(32)的比表面积 | 第51-52页 |
2.3.1.5 光催化剂的光学吸收性质 | 第52-53页 |
2.3.2 光催化活性 | 第53-57页 |
2.3.2.1 光解和吸附性能研究 | 第53页 |
2.3.2.2 光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53-55页 |
2.3.2.3 光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2.4 异丙隆浓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3 光催化机理和降解路径 | 第57-61页 |
2.3.3.1 自由基和空穴捕捉实验 | 第57-58页 |
2.3.3.2 异丙隆降解中间产物和降解路径的研究 | 第58-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第三章 Ag-AgBr@Bi_(20)TiO_(32)/PAN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光催化性能和抗菌性能研究 | 第66-87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71页 |
3.2.1 药品试剂 | 第67页 |
3.2.2 Ag-AgBr@Bi_(20)TiO_(32)/PAN纳米纤维毡的制备 | 第67-69页 |
3.2.3 表征 | 第69-70页 |
3.2.4 光催化活性 | 第70页 |
3.2.5 抗菌性测试 | 第70-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3.3.1 Ag-AgBr@Bi_(20)TiO_(32)/PAN电纺纤维毡的表征 | 第71-76页 |
3.3.1.1 XRD分析 | 第71-72页 |
3.3.1.2 静电纺纤维的SEM、FESEM和TEM | 第72-73页 |
3.3.1.3 光学吸收性质 | 第73-74页 |
3.3.1.4 静电纺丝纤维毡的BET比表面积 | 第74-76页 |
3.3.2 光催化活性 | 第76-81页 |
3.3.2.1 光催化降解异丙隆 | 第76-79页 |
3.3.2.2 日光下自清洁性 | 第79-81页 |
3.3.3 抗菌性能 | 第8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第四章 上转移荧光CQDs/Bi_(20)TiO_(3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87-107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8-90页 |
4.2.1 药品试剂与材料 | 第88页 |
4.2.2 CQDs/Bi_(20)TiO_(32)的合成 | 第88-89页 |
4.2.3 表征 | 第89页 |
4.2.4 光催化活性的表征 | 第89-9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3页 |
4.3.1 CQDs/Bi_(20)TiO_(32)的表征 | 第90-97页 |
4.3.1.1 荧光发射光谱和XRD图谱 | 第90-92页 |
4.3.1.2 形态和微结构 | 第92-93页 |
4.3.1.3 红外光谱 | 第93-94页 |
4.3.1.4 XPS光谱 | 第94-95页 |
4.3.1.5 光学性质 | 第95-96页 |
4.3.1.6 电化学分析 | 第96-97页 |
4.3.2 光催化活性 | 第97-98页 |
4.3.3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98-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CQDs-Bi_(20)TiO_(32)/PAN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07-121页 |
5.1 引言 | 第10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7-110页 |
5.2.1 药品试剂 | 第107-108页 |
5.2.2 1%-CQDs/Bi_(20)TiO_(32)的合成 | 第108页 |
5.2.3 CQDs-Bi_(20)TiO_(32)/PAN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5.2.4 表征 | 第109页 |
5.2.5 光催化活性的表征 | 第109-11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8页 |
5.3.1 CQDs-Bi_(20)TiO_(32)/PAN静电纺丝纤维毡的表征 | 第110-116页 |
5.3.1.1 XRD谱图 | 第110-111页 |
5.3.1.2 静电纺纤维的SEM照片 | 第111-113页 |
5.3.1.3 红外光谱 | 第113-114页 |
5.3.1.4 N_2吸附-脱附测试 | 第114-115页 |
5.3.1.5 静电纺丝纤维毡的光学吸收性质 | 第115-116页 |
5.3.2 光催化活性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