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国外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 ·国内的项目后评价及发展前景 | 第15-17页 |
| ·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后评价的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 ·数据采集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0-38页 |
| ·研究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3页 |
|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 第20-21页 |
| ·项目后评价的涵义 | 第21-22页 |
| ·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的内涵 | 第22-23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3-25页 |
|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性 | 第23-24页 |
|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 ·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中的生态经济耦合 | 第25页 |
|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 第25-32页 |
| ·项目的涵义及特点 | 第25-27页 |
| ·项目管理的内涵 | 第27-32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2-34页 |
| ·概念 | 第32-33页 |
| ·生态学基础 | 第33-34页 |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34-36页 |
| ·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 ·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论 | 第35-36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6-38页 |
| ·项目持续性评价概念 | 第36页 |
| ·项目持续性评价因素 | 第36-37页 |
| ·林业可持续性 | 第37-38页 |
| 3 项目后评价常用的方法 | 第38-49页 |
| ·对比法 | 第38-39页 |
| ·逻辑框架法(LFA) | 第39-42页 |
|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 第42-44页 |
| ·成功度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5-46页 |
| ·直接调查法 | 第46-47页 |
| ·效益评价法 | 第47-48页 |
| ·后评价方法选取原则 | 第48-49页 |
| 4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49-57页 |
|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及其评价 | 第49-50页 |
|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绩效指标体系 | 第50-57页 |
|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 第50-51页 |
| ·经济效益指标 | 第51-53页 |
| ·社会效益指标 | 第53-57页 |
| 5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后评价实证研究----以德惠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第一阶段为例 | 第57-88页 |
| ·三北防护林工程概述 | 第57-58页 |
| ·德惠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发展概况 | 第58-60页 |
| ·德惠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 第60-64页 |
| ·降低风速,防风固沙 | 第60页 |
| ·提高空气湿度,增加土壤含水量 | 第60页 |
| ·调节气温、地温,延长作物的生育期 | 第60页 |
| ·减灾效益与增产效益 | 第60-62页 |
| ·防护林水土保持效益 | 第62-63页 |
| ·防护林净化空气效益 | 第63-64页 |
| ·德惠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 第64-65页 |
| ·环境得到美化 | 第64页 |
| ·对林业产业的影响 | 第64页 |
| ·旅游业发展空间增大 | 第64页 |
| ·对社会就业的影响 | 第64页 |
| ·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 第64-65页 |
| ·德惠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 第65-86页 |
| ·微观效益 | 第65-83页 |
| ·宏观效益 | 第83-85页 |
| ·潜在效益 | 第85-86页 |
| ·专家综合评估 | 第86-88页 |
|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88-92页 |
| ·结论 | 第88页 |
| ·德惠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88-89页 |
| ·林木病腐严重,经济效益递减 | 第88-89页 |
| ·林龄结构不合理,更新压力大 | 第89页 |
| ·采伐限额少,群众态度消极 | 第89页 |
| ·林木产权不清,毁林现象严重 | 第89页 |
| ·加强德惠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对策 | 第89-92页 |
| ·调整树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 | 第90页 |
| ·探索林业新机制,放宽采伐限额 | 第90页 |
| ·明晰产权,稳定政策 | 第90页 |
| ·加大管护力度,建立专业化开发管理队伍 | 第90-92页 |
| 7 创新、不足及展望 | 第92-93页 |
| ·创新 | 第92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