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农村投融资体制涵义的界定 | 第13-14页 |
·农村投融资的涵义与分类 | 第13-14页 |
·农村投融资体制涵义的界定 | 第14页 |
·农村投融资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的体系、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本文的体系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借鉴 | 第18-22页 |
·农业投资理论 | 第18-20页 |
·农业中隐蔽失业包含隐蔽储蓄的论断 | 第18页 |
·近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 | 第18-19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钱—塞"标准 | 第19页 |
·"莫利特"公式 | 第19-20页 |
·农村金融领域的三种代表理论 | 第20-22页 |
·农村融资论 | 第20页 |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20页 |
·不完全市场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现状分析 | 第22-34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时机成熟 | 第22-24页 |
·初具规模的农村经济要求与时俱进的农村投融资体制相匹配 | 第22-23页 |
·现行的农村投融资环境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第23-24页 |
·云南现行农村投融资体制问题分析 | 第24-34页 |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投向、管理不尽合理 | 第24-29页 |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支农力量明显不足 | 第29-32页 |
·"三大抽水机"合力,农村资金外流不止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问题成因分析 | 第34-38页 |
·经济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投资经济效益低 | 第34-35页 |
·政策因素:落后的产权及制度安排,导致核心投资主体长期缺位 | 第35页 |
·环境因素:金融生态环境恶化,投资环境不佳,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 | 第35-36页 |
·战略因素:政府发展战略失衡,财政支农角色错位 | 第36页 |
·制度因素: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无法实现供需的有效衔接 | 第36-38页 |
第五章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 | 第38-45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制度环境 | 第38-40页 |
·制度环境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 | 第38页 |
·制度环境之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提出 | 第38-39页 |
·制度环境之三:对农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 第39-40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第40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设重点 | 第41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41-45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 | 第41-42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 | 第42-43页 |
·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重建农村金融体系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云南农村投融资体制对策 | 第45-54页 |
·建立稳定、高效、统一的财政支农资金体系 | 第45-47页 |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 第45页 |
·突出重点,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 第45-46页 |
·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 第46-47页 |
·明晰各类金融机构在扶持"三农"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 第47-50页 |
·扩展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农业务的范围 | 第47-48页 |
·扭转农业银行的"离农"倾向 | 第48页 |
·促进农村信用社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 第48-50页 |
·构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 | 第50页 |
·改革土地制度,推广和完善农业保险 | 第50-52页 |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52页 |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村金融的和谐发展 | 第52-5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8页 |